相比個性張揚的薩科齊,法國《世界報》認為,“沒什么個性的”弗朗索瓦?奧朗德迎合法國人時下“思變”心理,喊出了2008年奧巴馬在競選美國總統時相似的口號——改變,就是現在。
在法國政壇,奧朗德有太多“不雅”綽號。叫得最多的是“Flanby”,一種杯裝焦糖布丁牌子。奧朗德肥嘟嘟的圓臉,再加不修邊幅的穿著,像極了放在小碗里搖搖晃晃的布丁,讓人總感覺他只是個逢人就搖頭晃腦、點頭哈腰的“二流政客”。盡管為了參加2012年法國總統大選,大半年前奧朗德形象團隊就給他制定了一套嚴格的減肥食譜(少喝葡萄酒、少吃奶酪,尤其是少吃巧克力),但他仍然是法國右翼眼中“會走路的棉花糖”、“鬧笑話先生”,即便是他社會黨內同志也揶揄他是“沒有膽量的懦夫”(couille molle),這可算是列入法語粗口的詞組。
盡管一些政治分析人士聲稱,2012年法國總統大選的競選策略很簡單——“只要反薩科齊就行”,但奧朗德仍需向法國人表明,他渴求的勝利“不是因為人們討厭薩科齊,而只是因為人們鐘情奧朗德”。為此,奧朗德的招數便是“以不變應萬變”,他不斷提醒法國選民,“瞧瞧法國糟糕的經濟吧”。
很長一段時間里,奧朗德無法擺脫、難以隱忍的綽號便是“羅亞爾先生”。賽格琳?羅亞爾是他共同生活25年的伴侶(兩人同居并未結婚),他倆共同生育了4個孩子。羅亞爾曾于2007年被法國社會黨推選為總統候選人,但最終在第二輪選舉中輸給了薩科齊。
按照法國《費加羅報》的說法,或許奧朗德早在2007年就開始謀劃2012年大選了。辭去社會黨第一書記職務,使得他遠離黨政,遠離媒體,也就遠離了是非。幾年來,他深入法國基層,定期與其支持者見面,時不時便與法國國立行政學院的校友們聯誼,半公開地組建競選團隊,努力打造自己的民意基礎。事實上,奧朗德向來就是一個善于長期謀劃的政治人物,而這正是他有別于其他法國政治人物的一大特點。
奧朗德即便是叛逆也是“法國式的”,而非匈牙利移民薩科齊表現出的那種“美國式”。年輕時,他曾開著一輛標志J7面包車漫游歐洲,一路哼著的小曲是披頭士和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這樣的搖滾樂。1974年,他曾從紐約一路開車到舊金山,他不喜歡尼克松,卻對肯德基、麥當勞感興趣,一度勵志要在崇尚大餐的法國推廣美式快餐,“從那時起,他的身上就一直有股漢堡包味道。”瓦萊麗在一次采訪中說。瓦萊麗說,奧朗德骨子是個法國人,他對于漢堡包事業的追求很快就讓位給了法國政治。這話顯然是針對薩科齊。就在最近薩科齊承認,他的一系列傾向富人、為企業減稅的政策“稍許有點像美國人”。可奧朗德就不同了,他始終在展示其“高盧”政治家特色,即便是在表述競選遭遇的困難時,他所用的法語詞句,也是那樣的精雕細琢,“為了能夠當上總統,被責難、被愛戴都是一個必然過程,一切都需要忍受。事后回想,那些創傷、那些打擊、那些刁難,都不會改變本質——人們終將感激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