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本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海寧,査家在當地是名門望族,康熙年間便創造了“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科舉神話。
而近現代眾多耳熟能詳的名字也都與金庸有姻親關系,如錢學森、穆旦、瓊瑤、蔣百里等。
由于金庸的母親是徐志摩的姑媽,所以徐志摩是金庸表兄弟。在《書劍恩仇錄》中儒雅的陳家洛身上,隱約可以找到徐志摩的影子。
從21歲起,金庸開始武俠小說的創作,在這一年他將自己名字中的“鏞”字拆分做了筆名在《大公報》開設專欄,完成了個人首部武俠小說。
1972年,48歲的他宣布封筆退出俠壇,一共創作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和《越女劍》等共15部小說。
80年代初,在人們貧瘠的文化娛樂生活中只有一臺黑白電視機的時候,金庸作品如江潮般席卷內地,封閉已久的人們突然發現,小說原來可以這么好看,文學可以如此輕松。
我國領導人鄧小平,可能是內地最早接觸金庸作品的讀者之一,他在上世紀70年代就曾托人從境外買到一套金庸小說。鄧小平接見金庸時,第一句話就是:“你的小說我是讀了的。 ”
金庸小說繼承古典武俠小說精華,開創了形式獨特、情節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深受歡迎。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行俠仗義”的俠義精神,“笑傲江湖載酒行”的俠客氣質,傾蓋如故的知交,同生共死的情侶,至今令人心向往之。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影視劇自然是向新生代群體傳達金庸武俠文化的最佳載體。
經過幾十年傳播,金庸的武俠劇,已經進入華人的公共記憶。
然而,在2010年之后這一輪新的翻拍潮中,以于正為代表的 “顛覆派”正用一種60后、70后乃至80后都全然不解的方式,對大多數人眼中的武俠經典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傳統金庸劇被解構得支離破碎。
新版的改編遭到了鋪天蓋地的質疑與批評,可也正是它們,讓金庸的作品,延續到了90后甚至00后的視野中。
而且無論是理解、改編甚至是扭曲、篡改、仿制,最終它們也會變成金庸作品風格的一部分,讓其不斷延續流傳。
因此,不論怎樣,半個多世紀以來,“金庸”這個名字既意味著小說,也意味著電影和電視劇;既是文字和想象,也是影像和形象,金庸本人也超越了一個一般意義上的作者,成為了一個文化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