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涩涩涩/欧美人体做爰大胆视频69视频/日韩欧美小视频/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人物

馬東:我運氣不錯

2016GQ年度內容創業者——馬東。從馬季之子到央視名嘴,從《奇葩說》制造者到米未傳媒創始人,二十年職業生涯,馬東在不同角色間從容游走,未曾停止升級迭代之路。不停變化的同時,他亦有意識地保持不變:從主持臺到創業場,他將亦莊亦諧的行事風格貫穿始終,巧妙而難得地實現了娛樂精神與思辨氣質的合二為一。大幅度提升內容產業制作標準的同時,他亦努力改變綜藝節目“娛樂至死”的固有面目,為其賦予新的可能。

GQ242016.09.05

灰色暗花西裝棕色印花襯衣
印花真絲領帶均為 Etro

馬東,生于1968年,米未傳媒CEO。就職于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期間,曾主持《有話好說》《挑戰主持人》等節目,后投身互聯網領域,出任愛奇藝首席內容官。2015年9月,馬東攜爆款網綜《奇葩說》團隊創立米未傳媒,專注于互聯網視頻內容的生產、開發及IP經營。

“反正人生都是著急”

馬東用三秒鐘找到了一個舒適的坐姿:提起地上的黑色懶人沙發、扔到地上、坐下、讓自己陷進去。一氣呵成。

他把手機攥在手里,招呼助理端上當天的第二杯黑咖啡,不放糖。他開始說話,滔滔不絕,一副要禮貌地插科打諢又顯得掏心掏肺的樣子。

“最近工作狀態怎么樣?”

“就是忙。”坐在米未傳媒邊上小會議室里的馬東說,“大家永遠只看得到你開花,看不見你刨地,凈看賊吃肉,沒看賊挨打。”

每天晚上11點,馬東才開始和互聯網行業的合作方在微信上進行“后半夜談判”,忙到兩三點睡覺。上午沒有特殊的事兒,他會醒得晚一些。做電視內容20年,馬東早沒了周末的概念。他也很少休假,實在憋得悶了,就攢兩天出去遛一圈。

但7月12日的下午,當馬東出現在攝影棚為《智族GQ》拍攝年度人物大片時,他在鏡子里看見自己烏青色的眼圈,有點擔心:“難道去年年初割掉的眼袋又長回來了?”

在米未傳媒首席內容官牟頔的眼中,最近的馬東有些焦慮。到了下午五六點,他經常拉著要下班的同事到公司的餐桌前說:“來,喝點兒小酒。”

“我們開始體會到創業本身的一些艱辛和挫敗感。”牟頔說。剛開始,馬東推薦大家看《創業維艱》,說要做好困難的準備,可真到了現在這個節骨眼兒,牟頔覺得馬東的心態還是有了點變化:“他不會直接對你說,但是在一起工作那么久,你能感覺到他心里也會煩。”

馬東不是一個情緒外放的人。作為一個老板,他還得把團隊從焦慮的漩渦中打撈起來。

6月,米未傳媒的脫口秀節目《黑白星球》在優酷正式上線,其它兩個新節目都還處在懸而未決的狀態中。牟頔和團隊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懼,在她劃定的“舒適區、學習區、恐懼區”三個心理區域中,她正在滑向最后一種:如果再也做不出像《奇葩說》一樣火爆的節目,該怎么辦?

馬東、牟頔和另外一個合伙人劉煦掙脫開工作的高壓環境,開始聊“我們要過什么樣的生活”這個話題。2015年9月離開愛奇藝創辦米未之前,他們曾討論過這個問題。此后的十個月中,每當三個人焦頭爛額以至于快遺忘初心時,就會聚在一起溫習和反思。

“這是創業的基本邏輯。”馬東說,“反正人生都是著急,我們要過一個創作者的生活,每天開會頭腦風暴互相罵人,著這種急,而不是每天開12個會、飛成狗的那種急。”

“最大的情商就是真誠”

米未發展得太快了。從去年9月成立到現在,所有指標都在噌噌噌地往上走。

坐在沙發里的馬東有點擔心:“汽車只往快了開,沒有剎車只有油門,你想想會不會出事?不是超速的問題,而是車毀人亡。”

6月16日,米未傳媒舉辦了“成立九個月”發布會,米未內容生態系統以XYZ軸的方式呈現在了公眾的面前。

X軸是米未最重要的內容生產線,繼《奇葩說》《奇葩來了》《黑白星球》等節目之后,下半年的重心將會是《飯局的誘惑》和《拜拜啦肉肉》;Y軸是X軸上的IP衍生出來的產品,比如藝人經紀、《好好說話》這檔與喜馬拉雅電臺合作的付費音頻節目以及米未小賣部電商業務;Z軸則是米未的對外投資。

“什么是生態?就好像北方人家包餃子,一塊面一盆餡,但是很難這么多面包這么多餡,于是兩層皮合一塊包餡餅,所以最后包了100個餃子和十幾個餡餅。你賣這個挺好,在你的能力范圍之內,你還能賣點別的。”馬東說。

5月20日,《奇葩說》第三季決賽之夜,馬東用慣用的口播廣告形式推出米未的第一件電商產品“粑粑瓜子”,上線兩天,銷售2萬罐。

6月6日,米未傳媒控股的子品牌米果文化推出音頻節目《好好說話》。這款由黃執中、胡漸彪等知名辯手打造的付費音頻課程一上線就受到了熱烈追捧,一天之內售出25731套,銷售額迅速突破500萬。

唯一折戟的是《黑白星球》。

曾以霸氣、犀利著稱的“金句女王”馬薇薇站在白得扎眼的攝影棚里,自信逐漸流失。“恐懼,害怕錄節目。”這個辯論界傳奇、主持界新手說,“節目越商業,要求就越嚴格。觀眾罵你就會罵到毫不留情,觀眾看節目,不好笑就是不好笑。做節目更殘酷一點兒。”

馬薇薇去問馬東:“如何在鏡頭面前掌握好主持人的分寸感?”馬東回答:“你放松點。”馬薇薇和馬東說:“最近錄節目很焦慮。”馬東又回答:“焦慮你就去買衣服嘛。”

“他不是一個要求型的老板。”馬薇薇說,“我覺得我是會迷茫,但是這是自由的代價,而成年人應該感恩的就是身邊人愿意給你自由。”

6月30日,米未傳媒的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發布了一篇名為《關于黑白星球的認真反省:請大家再給我們一次機會》的文章,檢討了之前一個多月節目的舞美及內容設置問題,并展示了改版之后的效果。

“最大的情商就是真誠。”牟頔轉述了這句馬東掛在嘴邊的話,她這樣解釋米未在遇到困難時的選擇:“我們得自我剖析,說我們做得不好看,對不起大家。我得把努力的過程告訴大家,說你再給我一次機會。這樣的溝通更深入、更徹底,但也有點自我毀滅。”

牟頔感激馬東幾乎無限制的包容。牟頔給他打預防針,即便改版,這個節目的體量和影響力也就擺在這兒了,第一季可能賠錢,賠了錢效果也不一定好。

做了二十年電視,馬東心里有譜。他放手,支持牟頔的任何決定。

“我現在也不是有多么淡定,只是這個事兒不至于擊穿你。”7月12日在化妝間里的馬東說。

阿瑪尼粉底將他“疑似眼袋”的部位蓋得嚴嚴實實。他又換上了不同款式的西裝,在鏡頭面前顯得放松自如:兩手自然下垂,微微向后握拳,鬼馬地翻著白眼。

“精準捕撈才有魚”

過去兩年,馬東是互聯網紅人。他現身于各大互聯網論壇,被媒體廣泛報道,成了一個行走的IP。他不介意去各種場合刷臉,只要“刷臉”能給米未帶來不錯的投入產出比。他從不標榜自己是文化人,對自己“產品經理”的商業身份更為認同。

馬來西亞人胡漸彪認識馬東的過程或許帶有某種隱喻。

2014年,從小癡迷馬季相聲的胡漸彪在《奇葩說》第一季的海選現場見到了穿著蘇格蘭裙的馬東,但他從未將眼前這個微胖的中年男人和自己喜愛的相聲大師聯系在一起。直到節目之后的慶功宴上,身邊的選手提到“馬東是馬季的兒子”,胡漸彪才知道這一信息。

也就在那時,馬東的名字,成功超越了“前央視主持人”和“馬季兒子”的標簽,成為了互聯網時代更有標志意義的符號。時至今日,《奇葩說》依然被很多人奉為網絡綜藝的鼻祖。

“當時整個網絡綜藝市場空白,《奇葩說》做出來了,現在跟進得太多,已經迅速地變成了紅海。雖然整個的體量在高速增長,但是整體行業利潤率在下降。”馬東這樣描述行業趨勢。

根據各大視頻網站已經上線的網綜統計,2016年的網絡綜藝總數量接近100檔;有行業數據顯示,上半年新增的26檔節目總播放量超過63億次,全網排名前20的網綜播放量累計超過73億。

與此同時,激烈競爭格局下的《奇葩說》團隊也開始面臨自己的壓力和困惑。

“我不可能像第一季那么純天然,沒有那么重的思想包袱,沒有得失心。團隊有時候跟我說,你就保持第一季的狀態,可人怎么能像電視機調模式那么容易?因為《奇葩說》紅了,肯定是有改變的,不矯情的。”電話那頭的范湉湉說。這個在第一季中以“不要壓抑自己的天性”一炮而紅的綜藝咖是米未傳媒簽約的第一批藝人。目前,她的事業重心是影視劇的拍攝。

“你已經被架到這兒了,這是客觀情況。外界的期待開始形成最大的壓力。對于內容創作者來說,壓力的負面是很大的。在輕松的、自我愉悅的狀態下去創作和戴著魔咒去創作,一定是前者更容易出東西的。”牟頔說。

有時候和團隊開會,導演會搬出《奇葩說》,說以前我們怎樣怎樣,牟頔都會跳出來做質疑者,“沒辦法,只能和自己較勁。”

“當時的策略是擴張,到哪兒撈都是魚。現在是怎么撈都沒有魚,非要精準地捕撈才有魚,這時候就需要不斷地校正自己的航向了。”決策者馬東說。

?1996年,馬東從澳大利亞回國,開始從事電視方面的工作。此后二十年,他主持過多檔頗受歡迎的節目。但在他心目中,真正火起來的不過有三:1998年的《有話好說》、2005年前后的《挑戰主持人》、2015年的《奇葩說》。

“挑戰主持人,十年的節目,最火的也不過是一兩年,火過就幾乎沒人看了。”馬東說,“當你經歷過三四個完整周期還依然保持一個創作者的狀態,你就很好了。”

在馬東眼中,視頻內容制作是一個摸桿的行業,類似于跳高運動員:跳過世界紀錄,但也不意味著我回回都能跳過去;或許我一生中只跳過一回,但那世界紀錄就是我的。

“這個行業,大家記住你的,是最高點。大家直覺中愿意相信你回回可以跳過去,但其實不是。你一輩子當中有機會可以跳過去就很好了。這個想明白了,壓力就小了。”

“我運氣不錯”

今年下半年,米未的重點項目是直播節目《飯局的誘惑》以及《拜拜啦肉肉》。但直到節目錄制之前,老板馬東也不知道減肥真人秀《拜拜啦肉肉》會以什么形式面世。

團隊希望馬東能成為節目的參與者,為此還與他簽訂了一份協議:不管節目制作成什么樣,馬東都不能把他們開除。

20年前,馬東是個200斤的胖子。他試過幾乎所有的減肥方法,最極端的時候每天只喝減肥果汁、不吃食物。第一天掉了一截兒體重,開心得到處炫耀。到了第四天,滿足感消失了,他開始異常憤怒,見誰都想發火。5天減了11斤,但馬東覺得什么事兒都不對,開始吃東西,反彈了8斤。

這些年體重反反復復,上一秒催眠自己,下一秒又問自己:有必要嗎?

“減肥是進化帶來的傳染病。關鍵是人怎么和這種病癥和平共處,人怎么和自己和平共處。”馬東說。

他不知道節目會傳達怎樣的價值觀,但他說節目就是給人下飯的,讓人中午端著飯盆看,然后罵:這人傻逼——在馬東的理念中,所有的節目都是為了解決“閑著沒事干”這個問題。

“他的商業敏銳度很高,邏輯是用戶怎么方便怎么來。”胡漸彪說,“商務談判時,他能很精準地判斷雙方的邊界在哪里,底線有多深。”作為米果文化的CEO,胡漸彪經常跟馬東一起出席一些商務場合。

2015年年底,胡漸彪、馬薇薇等辯論“老僵尸”和馬東一起吃燒烤,談到想做教人辯論、教人思考的內容。馬東立馬提出,可以從實用口才來介入市場。在討論是以視頻還是音頻為載體時,馬東認為能用音頻解決的事情就沒必要用視頻。

那頓2小時的燒烤給胡漸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為了他事業的某種轉折:他的職業身份從賽車場的副總經理變成了一家傳媒公司的領路人。

“人生都是由細節形成的重大轉折。”馬薇薇說。兩年前的夏天,正在全神貫注忙離婚的馬薇薇在三里屯附近和牟頔喝了十分鐘的咖啡——如后來所知,她成了一個擁有260萬微博粉絲的網絡紅人,也在《奇葩說》收獲了新的愛情。

“我就想做一個讓自己員工玩得高興的公司,就這么簡單。我們三個創始人在一塊談的更多的是,咱們有錢掙,掙了以后干嗎?掙了以后要讓員工有驕傲感,要讓他們掙到錢,然后大家一起玩兒。如果大家每天焦慮,掙了再多的錢管什么用?我不想把它做成一個大公司,你知道嗎?”馬東感嘆,“大家覺得太快了,都累了,得找到一個讓大家不累但是都忙的節奏。大家都忙得很焦慮,如果我們過一年之后全公司還很焦慮,這個公司就出問題了,應該是大家愉快地忙。”

6月,那次“我們要過怎樣的生活”的三人討論上,馬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85后牟頔的痛處:“你焦慮,是你怕輸,你擔心做的內容不被大家認可——這些想法影響了你的判斷。但這些其實都是不重要的身外之物,到了都輸了我們也輸得起的時候,你也就會放下這些東西了。”

年過四十之后,馬東開始什么都接受,從結果到心理,他將之視為對生活的最大妥協。他開始自我簡化,不強求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年輕時不吃茄子,非想換種喜歡的做法吃個茄子練練,可年歲漸長,馬東終于意識到不必活得那么擰巴:不吃不就完了?

馬東想明白了,焦慮是人生的常態,問題就在于你選擇焦慮什么。在平臺做高管,焦慮的是地夠不夠大;做內容創業,焦慮的是樹長得夠不夠高。“不是哄自己開心,而是這樣以后開心的概率會大一些。”馬東說。

之前一年,他將自己的成績以及所受到的關注都歸結為幸運,“世界是公平的,你不能把自己想象成一定會一本萬利,只能想象成一本一利就不錯了。如果一本萬利的時候,說一句,我運氣不錯。”

“現在有什么辦法讓米未的速度降下來一點呢?”

老司機馬東總有自己的方式去消解這類具體的問題,用馬薇薇的話來說,他有一種“真誠的狡猾”。

“踩剎車,特別簡單。”

采訪、撰文:徐雯
策劃、執行:本刊編輯部?
攝影:栗子 創意總監:Vicson Guevara
時裝總監:Dan Cui
文字監制:康路凱
編輯:李典
時裝編輯:Anson Chen、Jojo Qian、Jacky Tam、吳睿騏
聯絡:曾鳴、何瑫、梁爽、梁瀟滸
拍攝統籌:徐沉沉
化妝、發型:張進、郝維
拍攝場地:中紡時代聯盟影棚、studio ark
封面修圖:Stella Digital
攝影助理:子俊、孟柱柱
服裝助理:郭哲、吳卓欣、吳倩、翁冰嫻

本內容系GQ男士網原創或經官方授權編譯轉載,嚴禁以任何形式或方法轉載或使用,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