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張藝謀和張偉平的童年和青年都不能算是幸福,一個是由于歷史問題遭到歧視,一個則是青年喪母。但二人又都經歷了那段極其充滿機遇的時代:張藝謀的一封如今看來不太可能的寫給文化部部長的信讓他上了電影學院,之后的拍片成名拿獎也都仰仗這封改變命運的信;而張偉平則靠著機遇發家致富變成地產大亨。
? ? ? ? ? 也許是這些各自經歷的原因,導致一個執著追求自己的藝術理想,一個則所謂的講義氣不計較。當電影本身還沒有暴露問題的時候,這種“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合作模式自然能夠支撐下去,但拍電影總歸不是單靠講義氣和純粹的藝術理念就可以完成的。
? ? ? ? ? ?中國電影經歷第五代導演的人文情懷之后,也難免要面對著市場經濟的洗禮,而的確從《英雄》開始,二張可謂拉開了中國電影的商業化大幕,導演主要負責整部電影的品質,而制片人則要負責資金和剩余從籌備開始的各項任務。在好萊塢,導演和制片人的矛盾也是貫穿始終的,但在好萊塢的發展當中已經形成了以制片人為核心的體制,所以一部電影需要為票房考慮配置各種商業元素,比如《滿城盡帶黃金甲》中的周杰倫、《三槍拍案驚奇》中的小沈陽等,這些都是張偉平為票房考慮所安插在電影中的,而這些卻遭到了張藝謀的反對。因此站在這個角度上來所,導演應當為制片人考慮成本回收的問題做出妥協。
? ? ? ? ? ? 另一方面,電影的制片人必須要對電影藝術有著獨到的認識和把握,而從張偉平的經歷中可以看出他只是喜歡看電影,但卻并不能算是有著較高的電影藝術素養,只能說他幸好遇到了張藝謀,因此,《金陵十三衩》的巨大投入和票房失利是可以預見的,而這制片人需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 ? ? ? ? ? 另外,其實二人應當都清楚這種模式下的危機——沒有合同約束。沒有合同的約束就導致了導演和制片人都想爭取電影的掌控權,如果票房成功那么自然皆大歡喜;如果票房失利,卻無法歸咎于任何人頭上,造成的只能是彼此之間的罅隙。而這應當算是兩個人的共同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