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兩本新書從不同的角度評價了普京治下的俄羅斯,但是都未得出明確的結論。俄羅斯知名記者瑪莎·格森(Masha Gessen)的《隱藏真面目的人》(The Man Without a Face)介紹了20世紀90年代共產主義動亂時期,普京擔任圣彼得市長的經歷,尤為引人關注。瑪莎·格森表示,那段時期的從政經歷證明普京是“反對民主進程的強大力量”。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他開始在政治上嶄露頭角。
普京當選總統的特點之一在于,連他最親密的支持者也莫不清楚他的行事套路。包括弗拉基米爾·古辛斯基( Vladimir Gusinsky)和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Boris Berezovsky)在內的一些人相繼被趕出俄羅斯。但是普京一直有專制傾向,不僅在他任圣彼得堡市長的時候是這樣,在克格勃(KGB, 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任職期間也是如此。一直以來,他都是從事安全服務的契卡(Chekists,全俄肅反委員會)和西羅維基(siloviki,或稱強力集團)最忠實的支持者。
格森的書沒有受到大眾的歡迎,原因是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最為黑暗的陰謀論。這種陰謀論的一個例子就是1999年莫斯科的公寓樓爆炸案,那次爆炸正是西羅維基所為。大多數俄羅斯民眾愿意看到的是普京帶來的社會穩定,而非鮑里斯·葉利欽(Boris Yeltsin)時期的社會動亂,因此普京受到俄羅斯民眾的擁護。格森在書中沒有談到這一點,但她的書為那些好奇于普京如何逐步走上權力巔峰的人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與《隱藏面目的人》相比,瑪麗·孟德拉斯(Marie Mendras)的《俄羅斯政治·弱國的悖論》(Russian Politics:The Paradox of a Weak State)更加理論化。這本書在2008年首次被譯成法語出版(修訂版也一同出版),書中涵蓋的歷史時間跨度更大。作為法國首屈一指的俄羅斯研究專家,孟德拉斯的書從沙皇時代開始講起。雖然俄羅斯的歷史經常是野蠻的中央獨裁歷史,但是俄羅斯一直是個弱國,公共制度架構不完善,甚至在蘇聯政府統治時期,地方的權利也往往大于國家權利。
孟德拉斯為我們解釋了這些特征在俄羅斯的政治制度中是如何運作的。她仔細研究了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立法的失敗,得出了官僚機構依然掌權,而制度上卻出現空洞的結論。她描述了一個充滿猜忌和腐敗的社會,在這種情況下,普京身邊出現了一些精英分子,這些精英分子大量地中飽私囊。盡管普京驕傲地宣稱“主權民主”,這種情況對俄羅斯社會卻是不利的。瑪麗援引的數據顯示,85%的俄羅斯民眾覺得自己并沒有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利。
因此,也許這些只是表面上出現的新問題。最近幾個月,普京面臨著共產主義產生以來規模最大的示威抗議。示威者多為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俄羅斯中產階級,他們勇敢地明確反對俄羅斯政府,網上的反對聲尤其激烈。隨著油價下跌,普京主義在能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也面臨著風險。從某種意義上說,最近發生的動亂驗證了這兩本評論性書籍的觀點。隨著普京的“垂直權力”制度越來越不堪一擊,有人質疑普京是否可以將總統寶座保留到2018年(更不用說2024年了)。安格斯羅克斯伯勒最近出版的《強人治國》一書,將普京冠以“強人”的稱謂,但是這個“強人”,最后也可能會外強中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