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左到右
饒毅
棕色兩件套西裝 白色襯衫
均為 Boss
圖案領帶 Etro
白色絲質口袋方巾 Lanvin?
魯白
藏藍色格紋三件套西裝 藍色格紋襯衫
棕色領帶 棕色口袋方巾 均為 Suitsupply?
謝宇
深藍色西裝 棕色白點口袋方巾
均為 Suitsupply
紅色格紋襯衫 Boss
黑白波點領帶 Burberry
《知識分子》是由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創辦的微信公眾號,2015年9月上線,專注科學、人文、思想的傳播和普及,致力于共享人類知識、共析現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國。?
1
低調、平和的謝宇做實證研究,他說這是因為他尊重現實、敬畏現實、想更好地了解現實。或許是因為理解人,理解人的差異性,無論是采訪還是拍攝時,他在任何環節都表現出十分配合和包容之意。
這通常讓人忘記他是個顯赫的社會學家。他的內外氣質都契合卡爾維諾的這句話:“我相信緩慢,平和,細水流長的力量,踏實,冷靜;我不相信缺乏自律精神和不自我建設,不努力,可以得到個人或集體的解放。”
謝宇本人或許不認同以上觀點 。他講究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慎重結論,“實際上任何我們所欣賞的人,無論是偉大的科學家還是政治家,都有生而為人的缺陷。”
這也是他認為《紙牌屋》值得看的原因。“這部劇把政治家還原成普通人,”他覺得國內的戲劇就不太好看,“把帝王將相的生活刻畫得非凡無比,用權力來引誘別人。”
他有時也因為權力分層在國內不太習慣。“我到地方上,人家說要什么樣的人來接待我,”謝宇稱,“我說普通人就行,不需要接待,作為一個普通人我覺得很愉快。”
談論這番話的時候,我們面對一桌殘羹冷炙,坐在飯館的沙發上。上午的行程告一段落,采訪還沒結束,因為謝宇下午有課,出于不耽誤他時間的考慮,我提出另約。“北京交通不便,你跑一趟不易,”他又誠摯地表示可以擠出時間,現場解決。
2015年,他從密歇根大學轉入普林斯頓大學,擔任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因為要負責行政工作,對他來說也是挑戰,“我比較喜歡學術,不喜歡管理。”
美國安定、有預期、有秩序,是修身、讀書和反思的地方,而中國是研究的富礦。他還在北大擔任講座教授,每年在中國待四個月。在回北大的路上,他在車里打盹。“太累了。”他說,每天只睡五個小時。
當他談論自己的工作時,會給人這樣的印象:一個人之所以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就,是因為他為之傾注了所有的熱情。他說,在國內“很難碰到對自己工作比我更熱愛的人”。
2005年起,他在北大負責“中國家庭追蹤調查”,這是中國規模最大、內容最全的調查項目,追蹤15000戶家庭的發展軌跡,“這樣的調查,現在想想也可怕,但竟也做了。”
這個調查幫助他認識中國社會,窺見社會和家庭變革的一鱗半爪,他和他的團隊把追蹤到的全面、可信的數據與全世界分享,這是他作為一名社會學家的光榮和夢想。在“知識分子”自媒體公號上,作為三個主編之一,他參與社會科學領域的選題,負責“繆斯夫人” 公號,從學術的角度探討婚姻、兩性、代際關系這樣的大眾話題。
自2015年9月18日上線,《知識分子》已成為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的科學媒體,主編之一的饒毅介紹,《知識分子》對科學新聞的報道,“不低于《紐約時報》的科學新聞報道水平和質量”。
謝宇特地提到了跟他一起工作的學生和博士后,“年輕人是很可貴的。”公號為他提供了影響年輕人的渠道。他坦陳國內社會學領域受到很好訓練的學者不多,仍在緩慢進步,“我希望下一代中國的年輕人會受到更好的教育、訓練,有更好的生活,我希望能幫助他們。”
年輕時他在農村下放過,父母被關過,小時候被欺負,中學也沒什么機會讀書,出國后讀書雖然不辛苦,但也有過孤獨。
他因此喜歡向年輕人推薦《飄》。它講述了一個不懂事的天真女孩怎樣成長為成熟堅強的女人。他說,人生是艱苦的,克服艱苦,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覺得我已經生存了下來,我有自由,特別是學術自由。”而獲得自由的秘訣,謝宇稱,是要對自己負責,做自己,了解自己。
2
或許是曾擔任過中國葛蘭素史克研發部副總裁,清華大學教授魯白兼具學者和企業人的氣質。他豐富的層次性也體現在他多樣的趣味和愛好上。這位著名神經科學家喜歡汪峰的《存在》,還不辭勞苦把歌詞發給了我:
多少人走著卻困在原地
多少人活著卻如同死去
多少人愛著卻好似分離
多少人笑著卻滿含淚滴
……
“這個社會很多人在裝,你知道么?”身為清華教授的魯白覺得這歌很好聽,歌詞也不錯,“你實實在在,想怎么活就怎么活,干嗎要裝?”
他也特別“不裝”,主動地坦陳,去年對他個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張生家事件”。這是一篇磁遺傳學論文引發的“搶占課題”風波,魯白表示這是魯白實驗室的智力產物,論戰的另一方張生家已遭清華解聘。
盡管這曾是個迅猛的漩渦,談論時他的表情并不激憤。作為三位主編之一,優雅是他希望在《知識分子》公號中傳播的美好特質:我們要的是文明的爭論, 一不做低級趣味的科普,二不做罵人罵街的口水仗。
我很好奇他怎么看待科學家的虛榮心。“科學家一定都會追求他的同行,尤其是小同行的尊重,”他說,“特別是競爭對手對他的尊重。” “隨著科學家的成熟,才慢慢看淡這些,而比較推崇科學發現本身帶來的樂趣。”
在《知識分子》,他負責一個“科學+X”欄目。 這是個線下活動,魯白稱,第一場做的是科學+音樂,邀請一位科學家和一位音樂家在現場互動。
X是變量,它可以是教育,也可以是藝術。拍攝那天中午,我目睹了一個藝術策展人跟魯白的見面。對方為了尋求合作而來。
策展人說,現在藝術界以談科學為時髦,不談科學好像就顯得不合適宜, “你看畫連環畫的人都畫什么量子力學。”
“藝術家的工作室都比較有感覺,有工作的痕跡,比較好看,”對方跟他討論未來的合作形式,“如果科學家到藝術家工作室的話效果會很好。”
魯白在談話中流露出的對藝術家和藝術圈的熟稔,令人印象深刻。前不久,我在《芭莎藝術》雜志上看到了魯白走訪藝術家王光樂畫室和關于“過程”的對話。
除了線下活動,他還負責《知識分子》的未來發展等多種業務。即便從他拋出的寥寥數語中,也能得知他的社交圈極其豐富。魯白稱,現在社會各界都對科學很重視,很多政府官員、知識分子、企業家、投資人,都有興趣。
《知識分子》的天使投資來自真格基金徐小平。魯白介紹,《知識分子》的愿景是科學傳播,弘揚科學精神。最終決定用公司化的方式來運作,是為了可持續的發展,也可以延攬好的人才。 ?
“我們不追求點擊率、粉絲量, ”他說,“我們是有情懷、有社會責任感、追求真理、關心人類文化價值的科學媒體。” ?
?“現在我們科學界看重的是論文數,影響力因子,整個社會都在追捧‘短平快’的科學和技術,這個風氣很不健康。”他也希望通過公號影響社會,逐漸改變目前比較急功近利的社會評估系統。
“我尊重有些小實驗室,能用獨特的思路,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科學發現。” 這種出其不意的創造性會讓他驚嘆,他也因此不欣賞那些搶熱點問題“拼命地干,誰先干出來誰就是英雄”的風氣。
對于生活,他的回答也很通透:物質、情感、智識和精神。他欣賞形體的美感,在巴黎一家服裝店,他曾頗有興致地讓店員從頭到尾給他試了好幾身衣服。“長相是父母給的,”魯白稱,“但是身體的形態卻可以通過運動來改變。”
他推崇一種知識分子的生活態度,既在專業上有所建樹,也有豐富的生活和興趣,比如滑雪和音樂,“我們應該推崇這樣的文化,我們做研究是為了好奇心,是為了科學發現本身,而不是出于謀生,拿知識換飯吃。”
在采訪結束后,魯白發來郵件,希望獲得采訪要點,說要跟女兒討論。女兒喜歡藝術,他帶她去博物館,認識藝術家;兒子喜歡心理學,他買書跟兒子一起討論。“我不喜歡自上而下的教育,”他說,“我有一個很重要的詞,叫(與子女)共同成長,或者叫有質量的共同生活。”
他追尋一種永不停止成長的內核:“Looking back, people would say, this is an interesting person who has done some interesting things.(回望過去,人們會說,這是個有趣的人,做出了有趣的事。)”?
3
謝宇認識饒毅,是因為跟他辯論。
饒毅曾提出亞裔在美國學術界不受重用。謝宇認為看法很大膽,證據不成立。饒的理由是學術雜志編委中中國人少,系主任里中國人少。講究實證的謝宇提出了質疑,“中國學者都比較年輕,有的回國,有的專注學問,這個數字不充分。”
“我很敬佩他對華人權利的維護,”對從事社會學研究的謝宇而言,這是個學術問題,就要講究證據。謝宇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后,饒毅雖“不是很高興”,但頗有君子風度。
魯白跟饒毅認識更早,他盛贊饒的義氣。
饒毅在場時,魯白總會顯得比往常活潑。上世紀80年代,他們在當時的上海第一醫學院讀碩士研究生,同住一個寢室,志趣相投。1985年出國,魯白去了康奈爾大學醫學院,饒毅去了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饒有獎學金,而魯則是自費留學,生活頗為拮據。饒毅建議將自己的生活費分一部分給他。
“從《三國演義》、《水滸傳》到金庸的武俠小說,都是歌頌忠誠,那是因為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忠誠太少見了。”魯白稱,忠誠就是對朋友的義氣,是基于對價值觀和人品的認可,形成的牢固友誼。他稱“張生家事件”中饒毅對他的支持,是因為我們對學術道德的共同認識,以及為人處世的一貫主張。“當朋友在困難的時候,有人敢于站出來替你說話,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利益,這是最高層次的忠誠。”
從他與謝宇、魯白的交往也能看出,因為饒毅豐富多彩的性格和行事方式,他總是主動或被動地卷入論爭。
拍攝當天,饒毅著迷于跟魯白、謝宇討論要做一個線下的辯論節目,希望通過有風度的爭論,對事不對人地闡明觀點。
?“如果體面僅與外形、穿著相關,比較膚淺。”饒毅認為人的魅力還在于責任擔當和內心世界的豐富性。
他也提議,想要找些年輕人來主持微信公號,是不是可以仿例《中國好聲音》,通過晉級的方式來尋找科學界的主持。
拍攝完畢,他在微信里看照片,還指導魯白、謝宇二位點原圖,不然就“low resolution(低分辨率)了”。
“我致力于理解真實的時代,而避免妄評這個時代令人樂觀還是悲觀,宿命論有悖于科學精神。”
過去一年,《知識分子》在諾貝爾獎、轉基因、空氣污染等重大議題中都提供了及時、深度的報道。“科學從來不僅是科學共同體自己的事情。”饒毅稱,科學發現和進展天然需要傳播,但更重要的是科學文化和科學精神的傳播,因為這影響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和未來發展。
《知識分子》的報道是依據科學期刊論文和其他科學家的評析,是科學新聞的標準模式。
?“科學和其他的創造性活動——文學、藝術、哲學——所需要的創造力都主要來源于個人,而不是國家或集體。”謝宇稱,《知識分子》讓更多的學者以個人的身份、個人的想法,參與知識領域的討論。
策劃、執行:本刊編輯部
攝影:栗子
創意總監:Vicson Guevara
時裝總監:Dan Cui
文字監制:康路凱
編輯:李典
時裝編輯:Anson Chen、Jojo Qian、Jacky Tam、吳睿騏
聯絡:曾鳴、何瑫、梁爽、梁瀟滸
拍攝統籌:徐沉沉
化妝、發型:嘉 studio劉科
拍攝場地:中紡時代聯盟影棚、studio ark
封面修圖:Stella Digital
攝影助理:子俊、孟柱柱
服裝助理:郭哲、吳卓欣、吳倩、翁冰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