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跑步被包裝成時尚后,你要是對跑步,對馬拉松沒有體會的話,你多少有點兒落伍。、
盡管我不認為跑步和馬拉松可以混為一談,但是去體驗一下城市馬拉松的氛圍,仍然難能可貴,尤其當這馬拉松地點是廈門。兩個月前的北京馬拉松,有朋友邀請我去體驗,看看北京入秋之后的沉沉霧霾,我實在興趣不大。廈門空氣,當然不是帝都可以比擬的。其實北馬本來不會在那么糟糕的時間舉行,慣常應該更早一個月。
我只是在廈門嘗試短短的5公里,然而這卻是我幾年跑步體驗中最糟糕的5公里。這不是跑步,這是8萬人在趕集,在高舉著各種羊頭狗肉的旗幟、貼上各種千奇百怪的標簽、打著若干莫名其妙的橫幅,去匆匆忙忙湊熱鬧。
廈門馬拉松近年聞名遐邇,因為城市環境和溫潤氣候,這條濱海大道非常適合跑者。然而2013年的廈門馬拉松,報名參加人數高達8萬人,成為新的中國城市馬拉松紀錄,組織管理壓力之大,可以想見。馬拉松比賽一般都會安排在上午進行,為的是減輕城市壓力,7點半8點專業組和全程半程的業余組出發,稍后跑10公里和我們這樣跑5公里打醬油的跟上,但是去到現場,你必須在清晨5點30分起床,7點以前趕到出發地點集結,然后在萬千攢動人頭中嘻嘻哈哈地等待著遲遲不來的起跑發令聲。你做再多的熱身,也不可能保證這一個小時的等待,能夠讓你的身體保持準運動狀態。
而數萬人集結在狹小范圍內的等待,可以描述成狂歡,但更是一種趕集式的被裹挾。那種在世博會、各種大雜燴式廟會展銷會上,人無立錐之地的場景,在等待起跑前出現。人肉的味道撲鼻而來,人群之中,會矗立著一排排流動廁所,門前排列等待隊伍幾十人長龍,氣味之難聞,足以讓你吐出正在消化中的早餐。
好不容易起跑了,卻是走走停停,推推搡搡的群眾大游行。起跑區域附近,各種彩旗飄揚,勝利的歌聲高唱,但你不用低頭,根據自己腳踩踏上的感覺,就知道,這滿地不是旗幟、宣傳紙片、圍巾帽子,就是其他什么雜物。
打醬油的人相當多,沒跑兩步,前面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啪地倒地,我嚇了一條,生怕逐漸開跑的人群,看不到地上的孩子形成踩踏。央視的阿丘老師身材不高,我倆同行,這份憂慮不由得轉移到丘哥身上……
上了濱海路,陽光嫵媚,人流疏密發生變化,可是以有點兒距離的跑步,忽而加速忽而減速,還得不斷變向閃躲各種人流,體驗感之差,讓我幾乎失去了繼續的興趣。你不是在和自己的身體對話,在呼吸調節和肢體放松行進中,去把握那種奔跑的節奏感,大部分精力,你要提防、躲閃、溜縫和擺脫……
那一路五彩繽紛的旗幟,那一線荒唐離奇的裝束,我估計廈門所有企業單位居委會民間組織品牌公司工廠,能有名稱和logo的,都在這一路上有所展示,不論是一面旗幟、一條橫幅,還是一頂帽子、一件T恤。熱鬧非凡,卻是混亂無比。這說明馬拉松確實是動員了所有社會力量,卻又各自為陣。
民眾的聚眾和從眾心理,哲學高度上可以解讀,現實馬拉松直接反映。我在想,沒有這么多組織動員以及旗幟橫幅帽衫的引領,8萬馬拉松人群里,有多少會自發來參加?跑步是一種生活方式,跑步是和自己心靈的對話,可是在中國,不論北京廈門還是其他,跑步成為了馬拉松式趕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