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偶像,往往要經歷兩次出生,一次是新生,一次是重生,第二次更難。小虎隊的三個成員,在極盛時期過去后,境遇各自不同。陳志朋一直郁郁不得志,蘇有朋借助《風聲》中的突破性演出引起關注,但后勁不足,真正實現重生的是吳奇隆,他一直密集地出演電影和電視劇,并且終于在2011年,憑借穿越劇《步步驚心》中的四阿哥角色爆紅,片酬暴漲,傳說中的數字,是一集250萬臺幣。三人起點相同,最具可比性,最可以讓我們窺看青春偶像重生的秘密。吳奇隆之所以再度走紅,或許因為,他是三個人當中,唯一一個由Beloved向Lover轉型成功的。
古希臘時代,男子在少年時是“Beloved”(被愛者,或者說,寵兒),年長的男子則是Lover(愛者),被愛者生活在愛者和他人的庇護和指導下,向他們學習社會交往、和睦共處的禮儀,但是,一旦過了某個年齡段,就必須變成“愛者”,擔負起庇護和指導他人的責任,違反了這個游戲規則,過期耽留,就會遭到懲罰。 當然,不只古希臘時代如此,“Beloved”和“Lover”的轉換,是成長之必需,只不過古希臘的命名使之更有儀式感。讓-雅克·盧梭《愛彌兒》里說:“男人不能總是像個孩子。在命中注定的某一刻,他會離開童年。這一刻雖如此短暫,卻意義深遠。就像呼嘯的浪潮預示著暴風雨的來臨,不斷上漲的熱情同樣預示著什么。壓抑已久的興奮警告我們危險即將來臨。”
小虎隊曾經的角色,是彼得·潘式少年,是全社會目光注視下的“Beloved”。他們的歌,他們在MV中的表現,和上世紀之初德國的“候鳥運動”(The Wandervogel)遙相呼應——青年人不愿意扮演國家給出的規定角色:軍人、工人、運動員,轉而尋求別的出路,他們結成各種社團,穿著古服,經常性地去遠足和宿營,在野外點燃篝火,唱歌作樂,和流浪漢交朋友,最后在夜色里倒頭睡去。它強調的是對專制的逃避,是對自然的親近,以及同齡人之間的聯系?!肚嗵O果樂園》、《逍遙游》、《愛》、《蝴蝶飛呀》、《紅蜻蜓》里的小虎隊,似乎生活在一個永恒的夏天,總在聚會、遠足、海釣,或者在草木幽深之處扎營,李子恒為他們創作的那些歌,也常常要歌唱“大?!?、“晚霞”、“蝴蝶”、“飛翔”,這固然是臺灣民歌運動遺留的傳統,也是解嚴之后的必然,禁錮一打開,接下來就是沉溺。
小虎隊承載的是“渴望永葆青春的理想,以及浮士德式的反自然契約” ,但他們的真身不可能長期維持這個假象,陳志朋在1991年12月的服兵役,導致了小虎隊第一次解散,1993年年底,小虎隊重組,此后再度解散,三人各尋出路,三個“絕世美少年”(百度百科語)的形象漸漸起了變化,他們必須得割斷他們和“青春”之間的臍帶,從全社會的“寵兒”角色里掙脫出來,離開童年,投身成人世界的危險和不妥。但Beloved向著Lover過渡的時期,也是尷尬時期,吳奇隆或者蘇有朋,還是在偶像劇里打轉,盡管,觀眾比他們更清楚他們形象上的變化。
最先完成這個過渡的,是吳奇隆。和蘇有朋、陳志朋不一樣的是,吳奇隆家境不好,13歲就出來打各種零工,被星探發現,也是在擺地攤時,作為港臺最著名的還債明星,他直到2002年才幫借了高利貸的父親還清債務。這期間,他瘋狂接戲、受各種傷、開餐廳、經歷婚變......電視劇《大碼頭》顯示出他已經有能力駕馭復雜角色,他和馬雅舒的婚姻,則顯示出他已經適應成人世界的處事法則,婚變之后,他慷慨分家,不出惡言,只在《步步驚心》爆紅之后,接受采訪時說“感情真的沒空想,但要當爸爸不難”,并表示,不排斥找代孕母親生子。隱隱一點兒雷聲,什么都沒說,什么都說盡,符合中國社會對成年男性的期望。
與此同時,蘇有朋和陳志朋,在《還珠格格》片場,和內地男星產生矛盾,陳志朋還曾寫回憶文章,詳述往事。2008年7月27日,小虎隊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日當天,陳志朋在博客上感謝眾人,并寫下十八個“啊”來說明他的復雜心情。
曾經的寵兒們,必須在時過境遷后,擔負起指導他人的責任,不能勝任者,必然被輕視。莫少聰和孫興涉毒事發后,孫興召開了一個嚴肅的道歉會,事先準備充分,穿黑西裝,背誦措辭嚴謹的道歉聲明;莫少聰則表現得非常慌張,最后還跑回香港去召開道歉會,道歉會上,穿的是一身白衣服,讓公眾十分不滿。他也是一個沒能擺脫漫長青春期的男人,年近五十,沒有穩定的婚姻關系,不認兒子,到處獵艷,喜歡馬拉松,喜歡戶外運動,為了拍攝西藏戶外運動的紀錄片傾家蕩產,另一面,耳根很軟,又不善于理財,朋友只要說有個什么項目要他參加,就立刻掏錢,最后的結果,就是很多賠了錢的古怪的商業項目。
1904年,詹姆斯·馬修·巴利的童話劇《彼得·潘》上演,最后一幕,彼得吹著笛子吸引來的孩子們,都已經長大,并和家人重聚,彼得獨自站在窗外,看著孩子們和他們的家人團聚。
窗外還是窗內?Be loved還是Lover?這是凜冽的時間之刃總會擺出的選擇。一代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