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藝術圈里的人最常問我的問題是: “中國的收藏家已經準備好要開始購買西方的當代藝術品了嗎?”在香港國際藝術展, 威尼斯雙年展和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三大盛會落幕之后,我覺得現在來討論這個問題最合適不過了。
不得不說,早期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最關注的還是本國的藝術品。在2005年,公眾所認識的收藏家還只有管藝。他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有著清晰的認識,在潛心研究上世紀80年代的先鋒藝術運動之余,他同樣關注那些在圈內叫好,卻在浮躁的市場上還不叫座的藝術家們。于他而言,黃永砯和吳山專這樣的藝術家才是真正的優勝者。而另外一類收藏家人數不眾卻影響極大,他們大多善于市場運營,并且以當代藝術品收藏為賺錢的副業。他們和拍賣行專家和畫廊負責人有著良好的關系,這群“北京黑幫“(Beijing Mafia)經手的往往是國內最頂尖的藝術家的作品,而它們的價格則隨他們的經營大起大落。
這樣的生態自然還存在——算下來,當代中國藝術市場上其實只有五到十位人士(或者:其實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并不多?)——然而,根據最近的趨勢來看,越來越多收藏家開始對國外的藝術品產生了興趣。這股潮流始于數年前,當時中國藝術圈內有限的幾位玩家大致都采取兩種收藏策略:一是踏遍西方各大藝術展覽,根據自己的品位和標準尋購藝術品,其中多是年輕西方藝術家的作品,價格不高;二是直接購入藝術品中的“藍籌股”,這些作品的作者大多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已被中國市場所熟知,如: Anselm Kiefer, Georg Immendorff, 以及后來的 Tony Oursler 和Anish Kapoor;不少收藏家奔著他們的名聲而去。
隨著大環境的變化,中國人的品位也在不斷提高。Olafur Eliasson 和 Jim Lambie是近來頗受中國市場歡迎的兩位藝術家。不少西方藝術品經銷商致力于開發亞洲市場,而Jim Lambie走紅的故事常讓他們津津樂道: Lambie由一家名為現代學院的蘇格蘭畫廊代理(The Modern Institute)。2010年,畫廊將他的作品帶到香港國際藝術展參展,可惜反響平平。一件作品都沒賣出去。兩周后,在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上,一些中國收藏家對他的幾何形、紙片狀的金屬裝置藝術品非常感興趣,僅僅一個下午,他就賣出了10件作品。當然,這其中多少受中國人愛湊熱鬧的精神所影響,然而所引發的效應卻是實實在在的。在今年的香港國際藝術展上, Lambie的一幅四聯畫艷驚四座,頭天下午就被買走了。
而作為當下西方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Olafur Eliasson的經歷則更有意思。他生于冰島,長于丹麥,現居柏林,善于發掘19世紀科學的美學應用,并以此為業。其代表作是將玻璃制成幾乎不可能的形狀,以模仿水晶的自然狀態。Eliasson位于柏林的大型工作室看上去更像一個高中實驗室,助手們在里面忙碌地做著實驗。從藝術評論家和策展人的角度,我想不到還有哪位同時期的藝術家能出其右。著名的聯合利華系列作品(Unilever Commission)在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的渦輪館(Turbine Hall)里展出,為美術館的標志項目。可以說,這個項目是因為在2003年展出Eliasson的作品而聞名世界的,該作品名為“Weather Project”:在一個霧氣濃濃的房間里,一個巨大的太陽發出穿透的光芒。此后,他在世界各地的一流博物館舉行回顧展,接受民間贊助進行創作。一次,他在紐約曼哈頓東河里立起了四道瀑布。
如果想對當代藝術品進行長期投資,Eliasson的作品無疑是上好的選擇;他控制創作數量,作品常是獨一的,而且聲望已然很高。然而,中國收藏家并不是出于這些考量而追捧他的。他們往往是因為合眼緣而決定購買的。如果看著一件作品,他們能產生占有欲,便會出手。這是一種最純粹的收藏動機,完全來源于感知。(諷刺者或許會說這種作品在中國吃香是因為它帶有鏡面,能讓收藏家看到自己的影像。)無論因為何種原因,在去年,Eliasson的作品確實廣受中國收藏家的青睞。
從某種程度上說,要預測中國市場的新寵并不難——它們會有鮮亮的色彩和精致的造型,像Mark Bradford和Hernan Bas的繪畫;或是飽含歷史深意,如法國雕塑大師Louise Bourgeois(一位朋友稱她為“法國的齊白石”)的作品; 又或是令人眼前一亮的物品(相較于圖案/而不是圖案),比方說旅居柏林的韓國雕塑家Haegue Yang的作品。話雖如此,卻還是會有驚喜。印尼華裔收藏家余德耀在巴塞爾做出了震驚藝術圈的舉動——他花了50萬美元,在巴塞爾的“藝術無限”單元購買了美國簡單抽象派藝術家Fred Sandback的作品,該裝置藝術品由七股細索組成。
目前,中國收藏家對歐美藝術作品的興趣還只是涓涓細流,想要真正使他們興致大發,必須得有足夠精明的西方藝術品經銷商出現,并學會如何將中國人的品位和財力轉化為購買動力。而下一個幸運兒會不會是奧地利概念派畫家Heimo Zoebernig呢?當然,如果幾十位中國富豪忽然覺得他的作品很適合用來裝飾他們在海南的別墅,那他便走運了!在范圍更廣,更為透明的國際市場上,人們還在逐步摸索能激活中國人的藝術購買力的因素。即便現在還未成大氣候,這股力量必將很快對市場的發展起到難以預估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