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平板電腦的興起是必然的趨勢,但在iPad出現之前,可能還只有很少人能夠意識到。對于蘋果而言,iPad就是一款極具賭博意味的產品,在推出伊始,市場預測僅有不到10%的人會愿意購買這樣一臺超大號觸摸版iPod,而大科技網站也紛紛唱衰iPad。然而后來的市場表現正名,iPad最終開啟了屬于平板電腦的一個時代,徹底摧毀了筆記本電腦和臺式電腦打造起的固若金湯的城池。
在游戲主機領域,曾經有一個屬于索尼的時代,然而微軟并沒有甘心將這塊市場拱手讓人,2001年,微軟冒險進入游戲主機市場,推出了Xbox主機。而對于微軟的這一舉動,科技網站Venturebeat曾將之稱為“十足的賠錢貨”。事實上,直到2005年,微軟也未從Xbox上獲得一分錢的盈利,反而巨虧37億美元。然而盡管如此,微軟也沒有放棄這場豪賭,如今,Xbox已經成長為市場上最成功的游戲主機之一,微軟的娛樂和設備部門的年收入已突破數十億美元。
當Android和iOS逐漸崛起,曾經智能手機的代表系統Symbian已經走到了末路,而Symbian系統的代表機型諾基亞,也似乎在一夜之間被拉下王座。在放棄合作14年之久的Symbian系統之后,諾基亞出人意料的選擇了WP系統,無疑這是一個充滿風險的選擇,因為一但失敗,諾基亞必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雖然歷經了微軟“坑隊友”般的WP7不升級WP8,但諾基亞如今的出貨量以及WP8系統的迅速成長已經證明諾基亞的豪賭已經初見成效。
《暴雨殺機》是索尼與Quantic Dream合作推出的高水平PS平臺角色扮演/動作冒險巨作,盡管在制作經費上《暴雨殺機》僅僅耗資1670萬美元,但游戲體驗卻絲毫不比耗資1.73億美元的《俠盜獵車手5》遜色。而這款索尼押注豪賭的游戲,雖然讓索尼付出了總計4000萬美元的后期費用,但最終卻為索尼帶來了超過1億美元的巨額收入。
起初人們都認為蘋果就應該老老實實地做好一名產品供應商,零售的問題與它一點關系都沒有。然而喬布斯卻不這么認為,在喬布斯看來,自己在零售方面的才能遠勝于其他的零售商。因此喬布斯決定自己經營蘋果零售業務,雖然與iPad一樣,蘋果的冒險決定并沒有被市場看好,但事實證明喬布斯又贏了,2012年的銷售成績統計表明,蘋果零售店的面積平均銷售額比美國的任何其他零售店都要高,在品牌推廣與建設方面的價值更是不可估量。
早期出擊智能手機的微軟一直處于弱勢地位,而在摸索階段,微軟也嘗試過幾次豪賭。Kin智能手機是微軟斥5億美元巨資收購手機軟件商Sidekick和服務提供商Danger之后重磅推出的智能手機產品。但由于Kin操作系統定位模糊、性價比極低、缺乏生態圈以及Symbian系統的壓制,Kin只在推出了48天之后便告夭折,被認為是微軟有史以來最失敗的產品之一。
面對iPad逐漸占領市場所帶來的壓力,黑莓也推出了自己的平板電腦產品PlayBook。但由于系統缺乏生態圈、本地電子郵件以及日歷應用存在問題,PlayBook廣受詬病,同時高昂的售價更是讓消費者望而卻步。最終PlayBook淪為失敗產品,黑莓在這次的冒險中一敗涂地,喪失了在平板電腦市場與蘋果繼續競爭的資格。
為了占領手機市場,惠普于2010年斥資12億美元收購智能手機廠商Palm,希望能利用Palm開發的WebOS系統擺脫對Windows和Android系統的依賴。然而在惠普手中,這款曾經全美占有率第三的移動系統在TouchPad終結之后很快走向衰落,WebOS平臺最終以極低的價格轉手給LG電子。
Wii U推出之后,并沒有延續GameBoy系列曾經那樣夸張的銷量,低迷的市場反應令任天堂蒙受巨虧。同時由于Xbox和PS主機前后夾擊,Wii U平臺又難以吸引開發者,生態圈逐漸惡化更是另Wii U深陷困境。
在歐洲,3G網絡的發展并不順暢,這也是為什么4G網絡會很快在歐洲成為熱門詞匯的原因。在歐洲,想要取得3G網絡牌照,運營商需要為政府支付300億至400億美元,因此為了走在時代前線、求得3G網絡牌照,很多歐洲的運營商不惜競相豪賭,不惜血本。而結果卻是在歐洲的3G網絡盈利狀況至今仍未使歐洲運營商掙回成本,他們的信用評級也遭到不斷下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