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裝出席”是怎樣一種畫面?加西亞·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寫道:“黎明時分,他從守靈的地方離開了兩個小時。太陽剛剛升起時,他又大大方方地回來了,胡子修葺得整整齊齊,美容洗發(fā)劑的香氣四溢。他換上了一件黑呢料大禮服,這種衣服他平時一般不穿,只有在參加葬禮和出席圣周彌撒時才穿。他沒有打領(lǐng)帶,而是在硬翻領(lǐng)上別了藝術(shù)家的帶狀飾物,頭上換了一頂蘑菇帽。”

早在公元六世紀左右,天主教會便將黑色作為教徒葬禮服飾的指定顏色。所以如果說“盛裝出席葬禮”是誕生于皇室、教會對于社會上流人士做出的限定,那么十九世紀大量家境殷實的中產(chǎn)階級則把喪服文化推向了高潮——他們家財萬貫,卻因為缺乏社會地位而受到輕視;他們揮金如土,試圖盡一切可能來彌補填平這塊缺失。繼而,豪華浮夸的喪服成了他們的模仿重點。
Lou Taylor曾在他的經(jīng)典著作《Mourning Dress:A Costume and Social History》中這樣評價:“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間,服喪著裝幾乎成了沒人敢抗議的‘邪典’,就像是‘皇帝的新裝’——人人都知道這一切沒有太大意義,但沒有人敢站出來大聲反對。”
跨越千年的沉淀洗禮,彼時嚴苛的葬禮文化早已褪去層層“糟粕”,變得更加包容多元。尤其在一些當代名流的葬禮上,嘉賓們肅穆得體的裝扮不僅秒殺菲林無數(shù),甚至占據(jù)了時尚頭條的位置。他們似乎正用身體力行的方式來宣告一種體面時髦、契合時代精神的送別態(tài)度。而這,先要從法國時尚大師Yves Saint Laurent的葬禮聊起。

Yves Saint Laurent 葬禮現(xiàn)場

Yves Saint Laurent 葬禮現(xiàn)場
2008年6月5日,法國乃至全世界各路名流齊聚巴黎,陣容之豪華可謂盛況空前。而這一切,都只為送別他們最愛的設計師Yves Saint Laurent。法國前總統(tǒng)薩科齊和夫人也特意穿上了大師設計的服裝出席葬禮,他在致辭中這樣講道,“Yves Saint Laurent的離去令法國時裝界失去了一位重要領(lǐng)袖,他的離世對時尚界、對整個法國來說,都是一個非常悲哀的消息。”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阿爾及利亞的一座大城堡中有這樣一位母親,她每次參加宴會前,都要向四歲的兒子請教穿著,而這個孩子就是Yves Saint Laurent。1957年迪奧先生去世,即將登場的發(fā)布會改由一位剛滿21歲的小伙兒接手。他臨危受命,利用黑色毛綢設計出帶有蝴蝶結(jié)裝飾的及膝時裝,一炮而紅。于是,他不僅成了迪奧的首席設計師,更被譽為克里斯汀·迪奧二世。這個人,就是長大以后的Yves Saint Laurent。25歲時,Yves Saint Laurent和迪奧分道揚鑣,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品牌YSL,并隨后設計出包括喇叭褲、套頭毛衣、長統(tǒng)靴、中性服裝、透明裝等影響至今的經(jīng)典時裝。
于是,當這樣一段傳奇最終走向謝幕的時候,人們似乎唯有盛裝出席,用最體面最時髦的方式作以道別,才配得上一代芳華的隕落。

法國前總統(tǒng)薩科齊夫婦與Yves Saint Laurent終身拍檔Pierre Berge先生

Yves Saint Laurent曾經(jīng)的繆斯Catherine Deneuve女士

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與Andreas Kronthaler

設計師John Galliano
而就在Yves Saint Laurent去世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又有噩耗傳來——英國時尚教父Alexander McQueen被發(fā)現(xiàn)在家中自殺身亡,而一個多月后就是他41歲生日。

Alexander McQueen葬禮現(xiàn)場
Alexander McQueen的設計總是天馬行空充滿戲劇性,當年他憑借一條bumster pant(一條能看見股溝的極低腰褲)刷新了整個時尚界的三觀和頭條。但就在人們?yōu)槿绱舜竽懙男愿卸偪癫灰训臅r候,他卻報以極其冷淡的回應“性感是一堆垃圾!我之所以設計這種低腰褲,根本就是為了拉長女人的身材比例。”所以,博出位并不是 Alexander McQueen的初衷,于他而言,經(jīng)營自身品牌的同時,兼任紀梵希首席設計師才能證明這位頑童的實力和才華。
但令人意外的是,當超模Kate Moss因吸毒入獄,遭受人生低谷的時候,這位以骷髏元素著名的叛逆設計師竟化身暖男“公開示愛”——他在自己的秀上穿著寫有“We Love You Kate”的T恤亮相,鼎力支持。而作為當年最年輕的“英國時尚獎”得主,他也曾在獲頒不列顛帝國司令勛章時說,自己受勛的唯一理由,就是為了完成母親想要親眼看看白金漢宮的夙愿。
2010年2月25日葬禮當天,好友Daphne Guinness一襲McQueen 2002 秋冬系列出現(xiàn)在眾人視線中,但愿她的這份心意,最酷卻內(nèi)心無比柔軟的McQueen在天堂也能感受得到吧。

超模 Naomi Campbell(右)

超模Kate Moss (左)
到了2014年11月,各界名流再次因著名服裝大師Oscar de La Renta的去世集體在美國現(xiàn)身。Oscar de La Renta1932年在多米尼加共和國出生,18歲時赴西班牙馬德里圣法內(nèi)多學院學習繪畫。也就是在那里,他把時裝設計定為了自己的畢生理想和事業(yè)。
Oscar de La Renta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但卻在是為Elizabeth Arden設計定制服裝,還是為Christian Dior設計鞋、配飾和高級成衣之間猶豫徘徊。于是,他特意找來《Vogue》主編Diana Vreeland商量,便有了如下對話。Oscar De La Renta說:“我很想做高級成衣,因為利潤豐厚。”而Diana Vreeland卻不同意:“你去Elizabeth Arden才會聲名鵲起。Elizabeth Arden本人不是設計師,所以你會得到她的提拔。而Dior聲名顯赫,在那工作不管你怎么努力,總是會被淹沒。”O(jiān)scar De La Renta聽從了好友的建議,在Elizabeth Arden一做就是兩年,而這兩年的積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成就了Oscar De La Renta。

Tommy Hilfiger夫婦

Hugh Jackman夫婦

美版《Vogue》主編Anna Wintour

設計師 Valentino
最后,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到。

撒切爾夫人葬禮現(xiàn)場
倫敦當?shù)貢r間2013年4月17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一襲黑色長大衣,頭戴禮帽,優(yōu)雅出現(xiàn)在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葬禮現(xiàn)場。
眾所周知,英國皇室成員的品位不俗,不管是英國女王、戴安娜王妃還是凱特王妃,都曾一度成為時尚Icon。但其實,“鐵娘子”在位時也一直是英國時尚產(chǎn)業(yè)的支持者,而她的經(jīng)典造型(禮服套裝)甚至還在時尚圈衍生出一個專業(yè)名詞:Power dressing(權(quán)威穿著)。
與戴安娜王妃一樣,這次撒切爾夫人的葬禮也享受軍事榮譽規(guī)格,同時對于出席葬禮的嘉賓有著明確的著裝要求:男士著黑色或深色西裝、黑色領(lǐng)帶;女士可以穿禮服和戴帽;參加葬禮者可以戴獎牌和裝飾品。為此,各界名流悉心打扮,盛裝出席。女士們紛紛戴起風格各異的禮帽,用一場華麗肅穆、英倫范兒十足的葬禮向“鐵娘子”致敬。

撒切爾夫人親屬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如今,葬禮文化還逐漸滲透了到時尚產(chǎn)業(yè),成為不少設計師的靈感來源。2015年秋冬男裝周中,Thom Browne就因受到紐約大都會時裝展覽《Death Becomes Her: A Century of Mourning Attire》的激發(fā),給模特們戴上黑色的禮帽,蒙上黑色的面紗,借以維多利亞時期的喪服元素把“葬禮”搬上了T臺。

Thom Browne2015秋冬男裝秀場

Thom Browne2015秋冬女裝秀場
在接下來的女裝發(fā)布會上,Thom Browne同樣延續(xù)了這個主題。模特們的衣服帶有一種奢侈的、直線型的氣質(zhì),這對設計師來說是從來沒有過的,因為這種設計過于強勢和直接。帶有黑色貂皮鑲邊的鉤花蕾絲大衣,或者帶有貂皮條紋嵌花的大衣裙,設計師通過對“死亡”的深思以及死者的敬意,將時尚與表演藝術(shù)之間的界線模糊,打造了一場“意味深長”的黑色奢華舞臺劇。
所以無論是出席葬禮的嘉賓,還是把葬禮文化搬上T臺的設計師,大家的初衷都是懷著對生命的敬畏。而所謂的“盛裝出席”也并不是為了喧賓奪主,或者博人眼球,只是希望能體面地送親友最后一程。記得在撒切爾夫人的葬禮上,倫敦主教提起和撒切爾夫人的一段趣事時,全場嘉賓多次大笑,因為在人們眼中這是一段美好的值得慶祝的生命。
既然這般,我們?yōu)槭裁床荒軙r髦地告別呢?
圖片:視覺中國
T臺攝影:INDIG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