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米蘭男裝周和已經拉開序幕的巴黎男裝周,同處歐洲、同樣有著不分伯仲的悠久時裝文化與背景,讓人不免產生比較的心態。
米蘭男裝周的主力軍大多強調對于西裝剪裁的獨創性與合身度,甚至連許多鞋履品牌都強調全手工,這與意大利的另一個身份——服裝制造業重鎮是分不開的。翻開玲瑯滿目的各類大牌的標簽,意大利制造是當今高級時裝的金字招牌,面料商齊聚意大利的局面,使得意大利服裝業在制造工藝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鞋履的部分,意大利制造更是絕對質量的保證,在這樣一個已極為成熟的體制下,也就催生了新的追求:大量的米蘭男裝周品牌都提供定制男裝的服務,這種特色也是四大時裝周中罕見的。此特色分為兩個分支,一是老牌定制男裝品牌舉辦成衣秀,二是老牌成衣航母品牌提供定制服務,這兩波趨勢使得米蘭男裝變得更為豐富,這是連定制男裝根基最深遠的薩維爾街(Saville Row)所在的倫敦都無法做到的事情。
反觀巴黎,巴黎有著悠久的時裝文化背景,但鮮見有所謂的法式西裝或法式男裝剪裁技巧,眾多在巴黎辦秀的男裝品牌是以女裝起家再做男裝,這點與意大利男裝稍顯不同。但也許正是這樣的特征,使得巴黎男裝周對于文化的包容性,以及對于先鋒的鼓勵性尤為突出。巴黎男裝周(當然也包括女裝周)對于非本國的設計師的包容接受度是四大時裝周之首:日本、韓國、美國、比利時……不分國籍的設計師在巴黎較量,這也造就了巴黎云集了58個男裝品牌時裝秀的超規模陣容。即便是同是創立于法國的品牌,品牌規模之間也大小不一,有集團背景的超級大牌,也有初出茅廬的新人,不分新老,同場競技。對于創意的國家性扶持最好的體現就是就是ANDAM Award,從歷任的得獎者名單就可以看到,得獎之后的除了資金的扶持,更多的是廣泛的媒體曝光度,還有最近的LVMH Prize,大集團協助力量顯而易見,提名者的國際化程度也更高。
而說到巴黎男裝的標志性特質應該就是以chic和sophisticated為根基,不管是暗黑還是運動,華麗還是極簡,巴黎的男裝都不會做出超脫于“C&C”的東西,ugly can even be chic and sophisticated,這點也許就是巴黎自帶的影響力。C&C到底是什么?誰也說不清楚,但是仔細研究巴黎男裝的材質,布料色澤的選用,剪裁的著力點,乃至秀場的氛圍,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詩意蔓延在風格迥異的各大品牌,這就是巴黎文化對于男裝的影響。
有一個頗為盛傳的圖片闡述了男女裝在近代百年的變遷過程,令人傷感的是男裝的前進速度是女裝的10分之一都不到。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調查與數據顯示,在近十年的男裝市場,不管是品牌的數量還是營業額以及購買人群,都在逐年增長,勢頭也呈現迅猛向前的趨勢。所以無論是堅守剪裁工藝的米蘭男裝周,還是鼓勵創意卻仍保留傳統底蘊的巴黎男裝周,多樣性和先驅性,是不僅僅關乎品牌,更關乎著每個地區男裝周自身的定位以及未來。如果千篇一律的仿古,那為何還做時裝,淘二手衣就足夠;如果不顧消費群體,無理取鬧式的革命,那為何還叫時裝,不如說叫藝術品。
如何維持創意與普世導向性的平衡,是米蘭和巴黎男裝周都在摸索的一個東西,尤其是相比女裝更為保守的男裝產業,普世指導性是一個品牌乃至一個時裝周需要扛起的責任。說到底,時裝絕不是一個圈內人自嗨的游戲,它是可以反映當代生活的一面鏡子,每一個新的趨勢出現都浸潤在經濟,政治,生活習慣的改變造成的影響。時裝因為實在太觸手可及而經常被人們詬病膚淺,但是正因為它最貼近生活才造就了它無可比擬的影響力。米蘭男裝周對于剪裁的著重乃至Pitti Uomo的熱潮,可以反映出當今男性對于自身的關注度遠超以往,身形與衣服的契合度決定了西裝最終呈現的效果,于是乎有越來越多以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定制品牌走向人前,展示自己的高超手藝;巴黎男裝周的精英主義的蔓延,則代表了時裝圈自身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走向大眾,即便是最傳統的巴黎品牌,也希望能夠繼續保有高級品味的風骨但又表示勇于創新招攬新客的決心。在這個主觀意識起決定作用的行業,這兩種時裝周的導向風格絕無對錯高下之分,更多的是細分自己的受眾群,但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只要對于時裝是造夢的熱忱還在,都會聽到秀后如潮水一般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