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酒的選擇上永遠有各自熱衷的那一杯,有人能從啤酒中喝出木桶和花的芳香,有人只愛烈酒短飲,也有人愿得牛二心,白首不相離;同理,男人的公共形象里,也有一種永不過時、備受追捧的偉大存在,那就是深沉而神秘的“胡須大叔”。
相比白皙潔凈、萌點十足的花系美少年,胡須大叔的種類似乎更加豐富,其代表人物之多、年齡跨度之大、分布地域之廣、死忠粉絲之多,讓人目不暇接同時眼紅萬分。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不得不寫一點什么,泣血表達內心愛慕(和嫉妒)。
今生
吳秀波:

之所以從他說起,是因為胡須在他的演藝事業中發揮了教科書式的作用。試想《北京遇上西雅圖》之前,那個面頰光溜、頭發茂密的他,曾經進入過你的話題嗎?大多數人都會用腳趾頭告訴我:不。甚至我們需要打開網頁,搜索一下他的年表,找到他2013年以前的劇照,細看半晌之后,禮貌性地加一句“他很親切,像我一個舅舅(叔叔、伯伯)”。
當他蓄起半白的頭發和胡須,在大眾的視野里亮相后,人們卻好像在他近乎蒼老的外在之下,格外地注意到了他神采奕奕的眼神。一個形象轉變的策略,把成熟男人的“擔當”推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也把吳秀波推上了成熟男人代名詞的地位。
我的一個朋友總結得很對,“我就喜歡吳秀波這樣的男人,感覺假正經,毛茸茸的,帶眼鏡,感覺我的男朋友就是這樣”,顯而易見,吳秀波的胡須,讓他平添了一種鄰家大叔、從事科教或醫務工作的氣質。
關鍵詞:半白胡須+眼鏡
小田切讓:

從2001年的電影《柏拉圖式性愛》開始,小田切讓就不可阻擋地成為了亞洲女性的夢中情人。與其說他的類型叫“英俊”,不如說他天生高冷至極,一個普通的亞洲男人要想獲得一張長臉、深邃五官,除了一擲千金去整形之外,可能只能哭爹喊娘(也并沒有什么用)。
相比我們本土的吳秀波,他的穿著搭配更加大膽。除了正式場合的西裝套裝以外,他經常選擇稍有長度的休閑上裝。(但4400px的身高,似乎已是駕馭這類穿著的下限。)不知道是否由于曾經留學美國,小田切讓身上有種特別的不羈:蓬亂的長發,看似邋遢的鬢角,即使穿上正裝的他也會使人覺得面前這個男人永遠不會講出真話。
好了,致命的點在于:這個男人即使不用說一個字的真話,也有人愿意無條件受騙。
關鍵詞:短絡腮胡+長發
中村世紀:

中村世紀的品牌Visvim的宗旨是制作并提供最高品質的鞋款。對他來說,鞋子是每天必備的使用單品,因此一雙鞋子的好壞將決定了使用者的一整天。不論是設計感、材料、舒適性、外包裝以及品牌形象,均在中村世紀一人的親自監理之下。這種處處追求完美的個性,也許只有處女座才能天生具備,也是成就他成功形象的關鍵因素。
因此選擇模仿中村世紀的套路是危險的,畢竟他的完美主義個性、設計師職業身份,使得日常細節的質感不在話下。而中國男人倘若無法專注于細節,僅僅留起胡子,束起長發,隨性一點地生活幾天,就很可能成為“當地一個較為崇拜謝天笑的人”。
關鍵詞:細節質感+胡須
Johnny Depp:

最近這些年,除了胡子以外,德普幾乎不按套路出牌,頭發可長可短,穿衣不知所云,一會兒還在拍電影,轉眼又去搞音樂錄影帶、演唱會客串吉他手了。然而這就是他的厲害之處,渴望的事業,從來都能手到擒來。如果說別的胡須男還在追逐成功的名譽,他已經可以坐享其成、頤養天年了。
你嘲笑他不拘小節嗎?你看不慣玩票嗎?你認為他像那些角色一樣瘋瘋癲癲嗎?你最好還是擦擦眼淚,對他的感到服氣,因為當他苦練吉他的時候,你可能還不知道誰是Paul McCartney;他離開學校尋求發展的決定,也不是人人都敢效仿的。艱苦的歲月已經過去,留給他成功的事業和不再年輕的面孔,但由內散發出的自信氣息,甚至比他的古龍水更濃烈。
關鍵詞:自信+胡須?
前世
?既然說到了“前世今生”這個詞,我們當然要回顧一下歷史上最著名的胡須男。
上世紀就曾有兩位著名人物曾經“撞胡”:卓別林和希特勒,兩人出生日期僅僅相差4天,都留著一撇只夠遮擋人中的小髭胡。我們可以追溯二人之間的淵源,也可以窺見當時蓄留胡須的潮流,以及長久以來男性對這種潮流本能的追逐。

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大獨裁者》,是專門針對阿道夫·希特勒和納粹主義所制作,并于美國放棄孤立主義參戰的前一年發表。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這部影片的訴求相當大膽。它生動地寫明納粹主義的丑惡,并塑造一個生動的猶太角色,描寫他遭受到的迫害。卓別林在這部電影中同時扮演了一位類似(恰巧也包括面目形狀上的類似)希特勒的納粹獨裁者和一位受納粹主義殘酷迫害的猶太理發師。酷愛電影的希特勒看了這部電影兩次。

一位一戰時期曾經和希特勒在一起戰斗的作家曾寫到,希特勒在1914年的時候還留著傳統德國式的大胡子。因為擔心英國發動芥子毒氣襲擊,大胡子無法裝進防毒面具,所以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希特勒迫于命令,將自己的大胡子修剪成后來標志性的板刷胡。
這篇雜記的作者亞歷山大·莫里特斯·弗雷曾經和希特勒一起入伍,同在步兵師為下士。他本人已經于1957年去世,這篇雜記在他生前并沒有發表。他在雜記中寫到:“那個時候他看起來很高,因為他很瘦。一臉漂亮的大胡子,可是馬上就要剪掉了,因為新發的防毒面具根本裝不下他的大胡子?!?/p>
另一種傳言是,希特勒曾在參加一戰時留八字胡。一戰結束,奧地利成為了戰敗國,部分領土被割讓給戰勝國,希特勒為此捶胸頓足,產生了建立第三帝國的野心。為銘記國土割讓之痛,將大八字胡修成了板刷胡,用以自勉。
原來在上世紀,胡子對男人來說擁有更加重大的意義。而如今我們只需要找到一款讓自己好看的胡子,實在不算難事了。
氣質養成
為什么胡須對于某些人來說至關重要?因為胡須的選擇,與個人氣質的養成至少有以下三點關聯:一是使人不再是(至少不再像)一個愣頭青;二是間接暗示了有時間打理胡須的男人至少有著驚人的精力與耐心,是不錯的生活伴侶;第三,吳秀波看起來似乎會寫書法,中村世紀一看就像個畫畫的,德普則像頗有音樂天賦的不良樂手——胡須還暗示著超出普遍規則的行為方式——普通的上班族短發西裝,只有藝術家才有自由決定生活的方式。
總結一句,年輕的會老,優秀的會江郎才盡,只有藝術氣質才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