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烏托邦

反烏托邦是文學,尤其是科幻文學中的一種文學體裁和流派。反烏托邦主義反映的是反面的理想社會。在這種社會中,物質文明泛濫并高于精神文明,精神依賴于物質,精神受控于物質,人類的精神在高度發達的技術社會并沒有真正的自由。這一類小說通常是物質浪費蔓延,道德淪喪,民主受壓迫,等級制度橫行,人工智能背叛人類,最終人類文明在高科技牢籠中僵化、腐化,走向毀滅。
《V字仇殺隊》

反烏托邦電影中經典代表作之一,一部可以列入“不可不看的電影”清單的經典作品。這部電影的背景于未來處于統治高壓下的獨裁社會下展開,主角V則是這個社會的反抗者,為了推翻黑暗政權而努力著。如同《饑餓游戲》系列的后半部分,更多地展現殘酷的政治統治激起人民反抗。
《大逃殺》

這是一部根據小說《大逃殺》改編的日本經典電影,故事發生在以日本為藍本虛構的國家,對外閉關鎖國,對內獨裁統治。由于社會經濟蕭條衰敗,青少年越來越脫離成年人社會的控制,為了重新掌握對青少年的主宰權,政府出臺《BR》政策,每年隨機選擇一個班級送到荒島,讓學生自相殘殺,直到剩下最后一個人才可以離開荒島。
很多人都認為這部影片與《饑餓游戲》非常相似,但實際上兩部作品所探討的主題并不一樣,《大逃殺》更多探討的是人性與弱肉強食,而原著小說則更深層次地探討了社會制度的走向與政治黑暗。
《黑鏡》

雖然不是電影,但非常經典地展現了現代科技的發展對于人性的改變、重構和破壞。沉迷于社交網絡、智能手機、數碼產品的人類究竟會被科技帶向何處?
這部英劇展現了科技的反面效應,提醒人類思考科技發展的過程中所帶來的對社會倫理道德和人性的改變。
《分歧者》

全球戰爭后幸存的人類聚集在破敗的芝加哥,新世界的創始者為了謀求永久的和平,將幸存者們分成了無私派、誠實派、無畏派、友好派和博學派。每個派系都有自己專門的社會職責,他們通力合作促進這個世界的進步。女主角卻發現分派系的實質卻是要強行消除每個人的個性,而自己是與所有派系都不相符的“分歧者”。女主角因此而踏上一條勇敢反抗的道路。
與世俗統治格格不入的反叛者則被稱作“分歧者”,這類具有反叛精神的角色是反烏托邦電影的標志。
《一九八四》

改編自喬治奧威爾的小說《1984》,這部小說是非常經典的政治諷喻小說,作者在書中諷刺了烏托邦社會。一九八四年,在經歷一系列戰爭和合并后,世界只存在三個超級大國了——大洋國、東亞國和歐亞國。三個極權政治的國家到處都安裝著監視器,每個人都生活都在黨的思想警察的監視下,歷史完全按照黨的需要每天都被改寫。集權政治壓抑著人類。
《逃離克隆島》

有一天,克隆技術已經發展到你完全不用害怕受傷與疾病,因為克隆技術會帶給你新的器官組織,你是不是會很高興。但如果克隆技術是克隆一個完整有獨立思想的人,再從他身上摘除器官呢?或者有一天,克隆人明白了真相逃離了克隆島來到你面前,又會怎樣?
科技的發展,帶給人類的是對于未知事物的恐懼,對倫理道德的挑戰。
《雪國列車》

由于全球氣候惡化,人類遭遇了滅頂之災。剩余的人類在永動的列車上生存,受到頂層車廂的威爾福德的統治,不同階層的人身處不同車廂,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生活在末尾車廂的底層人民一直飽受壓迫,推翻黑暗統治的愿望越來越迫切……
不管身處什么環境,人類總能建立一個統治秩序,而這個秩序總會劃分出階層。
圖片:東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