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只鳥嗎?還是架飛機?猜錯了,那是個穿緊身衣的老兄!
在Marvel公司最新的超級英雄大片《復仇者聯盟》中,Jeremy Renner扮演一位代號“鷹眼”的弓箭神射手,但是你在電影中聽到的可不是這個名字。Renner的角色出場時被稱為“飛鷹”,之后就一直被稱為巴頓特工了,就算是在照理應該用代號的無線電通話中人們也是這么稱呼他的。
他并不是唯一一位Marvel漫畫里叫了幾十年的代號遭到褫奪的超級英雄。在本片中,美國隊長幾乎在所有情況下都被稱為羅杰隊長。鋼鐵俠被稱為托尼·斯塔克(只有在片中一瞬即逝的一則新聞報道中他被叫作鋼鐵俠),而班納博士管他的另一重人格叫“那個家伙”,而不用更常見的大名——“”神奇浩克”(注:綠巨人)。這么看來,超級綽號現在已經過時了。
在最近的幾部超級英雄電影中每一部都有這種文化畏縮現象。在李安執導的《綠巨人》中,這個快樂的綠色巨人被稱為是“憤怒者”。在《黑暗騎士》中,Gary Oldman扮演的高登隊長非常不愿意叫出“Joker”一名,取而代之他嘟囔的則是“那個小丑”。就算電影里確實啟用了貨真價實的老牌綽號,在念這些名字前總有一個清喉嚨或者移腳的動作。在《神奇四俠》中,四位主角在那些陳舊的招牌代號為了宣傳目的而被強加于他們身上時都牢騷不斷。在Sam Raimi的《蜘蛛俠》和其續集中,那些反面角色的諢名都是一位報紙總編為了用在他自己的報紙頭條上而想出來的。在《X戰警》中,Patrick Stewart扮演的澤維爾博士把X戰警一詞的由來歸咎于其學校的學生們。自重的超級惡棍會傲然挺立于屋脊之上,自豪地大聲宣布“從此刻起,這個世界將會稱我為……灰石怪!”那個時代早就過去了。
這也許是超級英雄進化的一個自然階段。說到底,20世紀30年代那飄揚的斗篷(DC的蝙蝠俠和超人)到了60年代就不那么常見了(Marvel的蜘蛛俠和神奇四俠)。但今時今日,Marvel和DC漫畫還是使用超級綽號,絲毫不覺得其尷尬。只有在更寫實的電影世界內這些綽號讓人感覺格格不入。(饒舌歌手和WWF的摔跤手在轉型到大銀幕上的時候往往也會拋棄他們夸張的藝名)
也許,制片人估量我們可以接受有超能力的人,我們可以接受他們用超能力在半空中互毆,我們也可以接受他們這么做時穿著的是色彩鮮明的連衣褲。但是那些滑稽的名字……這也太幼稚了吧。借用一下1978年《超人》電影的宣傳短語略作修改——“你會相信有個人可以飛翔……但那個人如果叫超人就另當別論了。”
也許好萊塢把神奇浩克改寫成一個不敢說自己名字的綠色怪獸是正確的。但是要想在一個像是超級英雄那么不切實際的概念里硬加入一些逼真成熟的元素本身不可否認就很奇怪。難道就不能學習皮克斯的《超人總動員》那樣,創造一部刺激驚險、振奮人心,且一點也不羞于面對各個年齡層觀眾的超級英雄電影嗎?那樣不是更輕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