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同性婚姻在美國是一項合法權利。于是,大洋彼岸的男男女女沸騰了,扛起彩虹旗游行完之后,他們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去扯證了。近年來,大多數人已經用接納取代了“恐同”,從電影上就能明顯地看出來,很多同性戀題材得電影,已經在國際級別得電影節上高頻出現。下面是最近10年里,10部出色的同性題材電影,請你們繼續堅持你們的初衷:PRIDE。
農夫愛上牛仔,羊群愛上牧羊人 導演: 李安 主演: 希斯?萊杰 、杰克?吉倫哈爾、安妮?海瑟薇 等 看點: 這是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最熱門,卻被《撞車》爆了最大冷門??墒钦l在意,多年后更為人牢記的還是《斷背山》。 電影中到處都是男性元素,巖山、灌木、羊群和男人,可斷背山并不是一座山,更像漢文化里的“斷袖之癖”。按照導演李安自己的理解,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座無法放下,也回不去的叫做“從前”的深山。
特芮絲許了個愿,她的愿望就是卡羅爾 導演: 托德?海因斯 主演: 凱特?布蘭切特 、 魯妮?瑪拉 等 看點: 在上個月的戛納電影節上,這部電影從故事到導演再到演員這條戰線上,都是當時的大熱門。導演托德?海因斯比男人更了解男人,比女人更了解女人,他可以稱得上是酷兒電影的專家,早年的《天鵝絨金礦》和《遠離天堂》,都最能代表他對這種題材的掌控能力。電影根據小說《鹽的代價》改編,這本女同性戀題材的小說,在60多年前其實是通過匿名發布的,而且因為題材敏感,大部分的出版方都拒絕出版。 “鹽”無論在小說還是電影里,都象征饑渴,帶來這種饑渴感的正是愛與被愛的本能,魯妮?瑪拉有能力接過凱特女王的皇冠。
因為人生很短,所以一定要驕傲! 導演: 馬修?沃楚斯 主演: 本?施耐澤 、 喬治?麥凱 、比爾?奈伊 等 看點: Pride這個詞,從同性戀文化心臟的英國,逐漸向世界范圍輻射,現在,基本上自發組織的同性戀游行,都會以它為口號。 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是英國工人和同志們的歷史群像。1984年,由于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鐵腕,罷工的英國工人們處于很尷尬的境地,于是同性戀群體跟工人們結成同盟,兩個群體從偏見走向包容,再高壓的政策下也會有余溫。
同志的晚年生活也是溫暖純粹的 導演: 艾拉?薩克斯 主演: 阿爾弗雷德?莫里納 / 約翰?利特高 等 看點: 不同于以往的同志片的激情與熱烈,導演把視角對準了同志們的晚年生活,電影中透出細膩而又干凈的生活氣息,反而有種日系電影的治愈與間接。沒有大起大落的人生,只有著生活的經歷,這期間的感情才是最誠摯的。 當兩位老年的男主相擁在狹窄的床上,沒有了年輕時的激情,有的是不舍和留戀。30年后,身邊沒有了對方會難以入睡,愛就是如此的沒有道理,不因歲月而蒼老。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導演: 阿布戴?柯西胥 主演: 阿黛爾?艾克薩勒霍布洛斯 、 蕾雅?賽杜 等 看點: 艾瑪是個思維跳躍的藝術工作者,從頭發到血液都是藍色的,浪漫主義已經融入了她的靈魂,阿黛爾卻是個只想簡單度日的普通人,這種差異注定讓她們走不到一起。 性愛場面是這部電影里面最大膽的地方,當然,如果要把它當成GV來看也沒問題,只是你錯過的會比看到的多很多。
湖畔的“遛鳥俠” 導演: 阿蘭?吉羅迪 主演: 皮埃爾?德隆尚 、克里斯多夫?帕歐 等 看點: 跟其他大多數的同性戀影片相比較,它具有更加多元化的劇情類型,同性、情色、懸疑,導演在放縱和抽身這兩種模式之間,切換得游刃有余。 還是那句話,如果你僅僅把它當做GV來看,毫無疑問你會錯過更多。在這片“釣魚”湖畔邊上,交織著情欲和危險,與肉體告別或是讓心靈沉入湖底,只在一念之間。
只有死亡,才能徹底改變一個人 導演: 拉塞爾?穆卡希 主演: 西格妮?韋弗 、瑞恩?凱利 等 看點: “和解”對于這部電影的意義,遠在同性之上。 一個老派母親,認為同性戀者會下地獄,她幾乎把兒子當作是精神病號。在同性戀兒子自殺后,似乎讓這個母親醍醐灌頂,對兒子的認同,也是從兒子死亡的那一刻開始的。
我不想牽著你的手,心里想著她 導演: 婁燁 主演: 秦昊 、陳思誠 等 看點: 南京總有婁燁無法割舍的東西。 三角戀并不是最穩定,也不是最復雜的關系。一座城可以容納下數以兆計的人,卻始終是一個人對一個人的固定關系,這在電影里早已被解構,人物關系也隨時間而錯位,總之,再也回不去。
老的雅,女的美,小的嫩 導演: 湯姆?福特 主演: 科林?費爾斯 、朱麗安?摩爾 、尼古拉斯?霍爾特 等 看點: 這部電影從氣質上看,很有王家衛的中產階級情趣,畫面充斥著昏黃色調,導演本人的取向和品位也一覽無遺。在這之后,科林?菲爾斯和朱利安?摩爾也都成了新一代影帝影后最有力的代言人。
愛神的箭,讓這兩個女人卸下所有防備 導演: 胡里奧?密譚 主演: 埃琳納?安娜亞 、娜塔莎?亞羅溫科 等 看點: 這部電影在2010年的時候,還鮮為人知,很巧,那年是我大學入學的第一年。 新生接待處的一個學姐為我登記入學信息。當我寫下“愛好:電影”時,學姐問了我一句,“你聽說過《羅馬的房子》嗎?”,我回答沒有,然后她給我聽了一首歌。 我不止一次看到一種解讀,Roma(羅馬)倒過來寫就是Amor (愛神),在羅馬這座愛欲交織的城市,這兩個女人共同在思考著時間和存在的問題——羅馬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愛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