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傳統里,春節燃放煙花爆竹含有“驅邪避難、祈求順利”之意,過年需要聽個“響兒”,吉利,順利,有福氣。不過這卻與大城市日益緊張的安全和環境形勢形成矛盾。
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大部分城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北京也于1993年12月1日起禁止在市中心城區燃放煙花爆竹。習俗不是說禁就能禁,在禁放的日子里,禁而不止的現象時有發生,忍不住想要年味的人也大有,所以解禁呼聲越來越高,終于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各地順應民意陸續解禁,北京也在2005年開始局部限放。
霧霾已經讓人怕了
讓人們開心的放炮了,但日益加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又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大事。持續的霧霾讓以北京為首的一些大城市籠上陰影,空氣差,毒氣大,健康受到威脅,醫院人滿為患,于是這剛剛解禁的煙花又處于一個尷尬的位置上了。
當喜慶成為一種負擔
目前的情況時考驗政府管理能力的時候,對于造成霧霾原因的理性判斷,讓更多的人了解燃放煙花與污染嚴重的關系也很重要。去年除夕夜,北京部分PM2.5監測點的濃度峰值甚至達到平常的近80倍。相信這樣的環境沒有人喜歡,事實上,公眾對減少煙花燃放也有強烈意愿,一項調查顯示,76.9%的受訪者愿意在即將到來的春節不燃放煙花爆竹。
從2月5日起,北京市專業氣象臺首次開始向社會公眾發布煙花爆竹燃放氣象指數,分為“適宜燃放”、“不太適宜燃放”、“不適宜燃放”三級。綜合分析風力、降水、濕度、空氣質量變化等因素之后為市民“什么時候該放煙花,什么時候不該放煙花”提供指導,
燃放煙花產生污染,人們開始主動想要“禁放”了
年味是要一個吉利,但絕不是滿地的炮竹碎片垃圾堆成山,也不是陣陣震耳鳴響讓老人小孩夜不能眠,更不是出門就要帶上防毒口罩。
放還是不放,還需要理性的判斷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