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遇見什剎海”的主題是“約會設計與藝術”,這是一次對什剎海舊城更新模式的探索。什剎海地區是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也是北京僅存的幾片原住居民區之一,這里保留了大量傳統院落和街巷。新時代已經為什剎海注入了活力,而我們此次的課題是:如何通過設計的力量復活什剎海。2016北京國際設計周期間,“遇見什剎海”圍繞什剎海的歷史街區和院落,展開包括“疊合院”、“胡同老人兒童之家”“城市延長線”、“在園”、“遇見金獎”、“四院記”、“融·合院“、“隱匿的過去·懸置的未來”、“文化碰撞”、“洞/和光同塵”和“回歸·院生活”等展覽;同時,還有城市與建筑學術對話、讀書會、音樂與舞蹈表演、當代藝術創作、建筑師咖啡之夜等一系列活動,展覽及活動將持續到2016年10月7日。
“遇見什剎海”之“九個院子”,邀請了九位來自中國不同地域的知名建筑師,針對九個院落展開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展。從咖啡館到圖書館、從民宿到集成空間、從學堂到音樂廳等,他們將新的生活方式嵌入這些普通的北京胡同。九個院子、九個主題、九種體驗,院落里還分別呈現了來自九個領域的、具有影響力的創意設計品牌,它們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價值、先鋒思想和設計潮流。”九個院子”中最小的院子僅有60多平方米,最大的不過200多平方米,在數量上與整個什剎海地區成百上千的四合院相比,顯得微不足道。然而,每個院子的概念方案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夠以點帶面,以針灸的方式介入什剎海片區更新。“遇見什剎海”不只是一系列展覽及活動,而是對舊城復興模式的探索,從微觀滲透,為推動未來什剎海地區整體提升提供參考依據。
“遇見什剎海”開幕式現場,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張利星,首爾市副市長柳炅基Gyoung-gee LIU,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副總經理、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昱東與北京天恒置業集團主要負責人劉海濤分別致辭。首爾市總建筑師、履露齋建筑設計事務所首席代表承孝相介紹了“洞/和光同塵”展覽,CBC(China Building Centre)主任、《城市?環境?設計》(UED)雜志社主編、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特聘教授、“遇見什剎海”總策劃人彭禮孝介紹了“遇見什剎海”策劃理念。開幕式由《城市·環境·設計》(UED)雜志社執行主編柳青主持。隨后,由香港大學建筑系教授王維仁主持了“北京”對話“首爾”對話會,三位國內知名建筑師朱小地、李興鋼、柯衛,與三位韓國知名建筑師金仁喆Kim, In Cheurl、裴炯敏Pai, Hyungmin、鄭異朔Chung, Isak,進行中韓間關于城市復興的對話,從兩座城市舊城更新的比對、建筑改造、風貌保護、設計驅動下的舊城更新模式等多個角度進行討論。
參展的九位建筑師分別是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李興鋼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師李興鋼;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科院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崔彤;香港大學建筑系教授、王維仁建筑設計研究室主持建筑師王維仁;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劉克成設計工作室主持人劉克成;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系副主任、教授,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原作設計工作室主持建筑師章明;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原作設計工作室設計總監張姿;標準營造建筑事務所合伙人張軻;香港南沙原創建筑設計工作室創建人、主持建筑師,瑞士蘇黎世聯邦高等理工學院2015-2016客席教授劉珩;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BIAD 6A8工作室主持建筑師李亦農;CHIASMUS建筑事務所創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師柯衛。參展的九個創意設計品牌分別是建筑師咖啡館-智庫咖啡、建筑之外、理想國、蟲兒影像、尖叫設計、銳馳、上布素麻、品那兒、溪山清遠。
疊合院
護國寺西巷37號由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李興鋼與建筑師咖啡館-智庫咖啡共同參展。建筑師李興鋼在未來院落更新概念方案“疊合院”中,在保留原有建筑現狀尺度、限高的基礎上,往地上和地下擴展。設定幾處不同的標高,一種連續“疊層”的合院空間隨之展開,視線和路徑的不斷連接,使院落和人的活動向天空延伸。院、廊、亭、臺與什剎海街坊、古老的護國寺和整個北京舊城對話。房子的功能是咖啡廳,包含廚房、吧臺、酒窖、會議、廳堂和包間。一個小小的“跨院”為相對獨立、安靜的住宿提供可能。這種“住宿+公共(商業)空間”的模式,試圖為什剎海街區廣大住戶的更新改造提供一種具有啟發性和普適性的樣板。在設計周期間的展覽中,李興鋼在老四合院中嵌入了一個新小合院,輕薄微透的鋼網將兩個空間分隔,新與舊“疊合”而交織。
護國寺西巷37號院落更新概念方案“疊合院”
護國寺西巷37號展覽
在園
東煤廠胡同甲41號由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科院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崔彤和他的設計團隊與建筑師的跨界實踐平臺——建筑之外共同參展。未來院落更新概念方案的“在園”,尋找 “存在”于什剎海地區的時間與空間,發現 “在地”中的一個非常小院,轉化為一個具有公共屬性的空間---庭園/客廳/花園/學堂,產生持久動力的“能量源”,改善 本地居民生活,借助恭王府的人、地、文脈激活區域,期待“衍生”出一個具有院落原型的立體院子,裝載一個天、地、人、神的園——徜徉在自然的花園中,愉悅的交流,靜謐的修行……感受何時此地。在設計周期間的展覽中,創意品牌建筑之外結合建筑師崔彤的理念,以純白組合的“凹凸幾”進行藝術展示。
東煤廠胡同甲41號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在園”
東煤廠胡同甲41號展覽
文化碰撞
劉海胡同24號由CHIASMUS建筑事務所創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師柯衛與溪山清遠共同參展。建筑師試圖找到一種新的模式,讓改造后的空間更多的服務于胡同里的居民。劉海胡同24號院曾經是一個擁擠的小院,雜物堆積、過道狹窄,它存在于一個充滿年代感的小胡同里,這里的人民延續著祖祖輩輩的生活。建筑師希望將這個小院改造成北京最小的胡同劇場,給周邊區域注入新的活力。此次展覽,建筑師將加建的非承重墻體拆除,使得現代的空間形式與傳統的建筑元素相互碰撞,新的生活方式與原有院落空間的重疊交錯,以此來使空間獲得新生,并對胡同文化致敬。設計周期間,“最微音樂廳”會迎來多場豐富的活動包含音樂表演、音樂論壇、文化探討、藝術裝置等多元化內容。
劉海胡同24號院落更新概念方案“文化碰撞”
劉海胡同24號展覽
四院記
葦坑胡同14號由香港大學建筑系教授王維仁與近年中國最具影響力和前瞻性的文化品牌之一——理想國共同參展。未來院落更新概念方案的“四院記”,由宅基地上的兩棵大樹、兩片院墻、南北側的兩個三開間建筑為起點,探討當代北京胡同四種院落的空間原型:四盒院、游園院、高低院、四院合。在設計周期間的展覽中,建筑師希望讓人們感受院子的本體精神:透過臺面與坐塌的裝置,以及閱讀和討論的實踐,達到一種知識的理想國空間,一種院落空間的現象學式的體驗。
葦坑胡同14號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四院記”
葦坑胡同14號展覽
胡同老人兒童之家
金獎胡同7號由標準營造建筑事務所合伙人張軻與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端家具品牌——銳馳共同參展。未來院落更新概念方案的“胡同老人兒童之家”是一個關于“大雜院”的新可能性的討論。在室內,建筑師置入了一個集約型的基礎設施系統(即獨立的服務核心);庭院中,他們在提高原有條件的基礎上增加了連廊。在這兩種方式的介入下,原有的院落空間演變為了老人兒童活動交流的社區公共場所。

金獎胡同7號院落更新概念方案“胡同老人兒童之家”
金獎胡同7號展覽
遇見金獎
金獎胡同5號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劉克成與獨立攝影師品牌蟲兒影像共同參展。未來院落更新概念方案“遇見金獎”希望這個什剎海平凡的四合院,成為一個認識北京、閱讀北京,了解和進入普通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出發地。這里將成為胡同居民自我管理的社區圖書館,也是孩子們的游戲天堂,還是一間民宿,為來自各地的游客,提供一個體驗胡同生活的機會。在設計周期間的展覽中,鏡像是其中一個重要元素,透過鏡中不同的折面,可以看到房屋內不同的角度,結合創意品牌蟲兒影像,以影像語言以及鏡像折射混合出小院里非常視角的什剎海。

金獎胡同5號院落更新概念方案“遇見金獎”
金獎胡同5號展覽
隱匿的過去 懸置的未來
水車胡同24號由同濟原作設計工作室主持建筑師章明和張姿與尖叫設計共同參展。未來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將原有合院內的臨建予以整飭,以4組金屬籠院重現胡同內院曾經搭建的印記,以鋼索界面營造檐下雨的朦朧氛圍,塑造豐富的空間層次和路徑體驗。設計周期間,在植入展示空間的同時,展覽輔以花卉綠植點綴,成為胡同內的“水車花界”。后續可轉換為以花卉植物為主題的生活體驗與交流場所。

水車胡同24號院落更新概念方案“隱匿的過去 懸置的未來”
水車胡同24號展覽
城市延長線
大半截胡同7號由香港南沙原創建筑設計工作室創建人、主持建筑師劉珩與建筑師楊磊跨界創立的原創設計品牌上布素麻共同參展。未來院落更新概念方案的“城市延長線”,希望在這個典型的普通生活四合院,營造多元化的城市環境。院落將城市以及公共生活引入到院落的社區生活,使得城市性和居住社區兩者在傳統四合院的時空里既同時同在、又相對獨立地共生。大半截胡同7號既是城市里地獨立社區,又是院落中地開放城市。
在設計周期間的展覽中,建筑師嘗試探索一種新的‘軟硬兼施’的改造合院思路。先用常規的建材‘腳手架’勾勒出原院落已拆除的輪廓線,再與上布素麻的原材料‘麻繩`非常規的建構組合,去填充彌補歷史形成的地面高差, 并在搖曳中行走出一種即時感的彈性體驗;同時,用背對背的一面影子不銹鋼和另一面可供張貼展覽內容的鋅板的移動組合,分隔出予以建筑和服裝展示的靈活多樣空間,也讓公眾在不斷地位移中體驗到時空是是而非的曖昧和錯位。總之,此時此地是凝固的時空和瞬息即變的體驗。

大半截胡同7號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城市延長線”
大半截胡同7號展覽
融?合院
西槍廠胡同甲12號由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李亦農與品那兒共同參展。由于傳統民居院落形式與現代生活的差異,北京四合院的“空”和“院”被逐步增加的功能用途帶來的私搭亂建所填滿,而合院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最大樂趣——融合親情,鄰里交流反而失去了容器。未來院落更新概念方案來源于胡同中人們聚集交流的形態,一系列圓形空間充實了院子,而圓形空間的不同尺度也可以滿足不同數量和不同年齡的使用者。建筑師寄希望于以最小的院落設置公共的空間,彌補胡同中生活場景的缺失,使它融合建筑、空間、功能、生活的樂趣與藝術。并探索作為區域公共設施推廣的可能性。在設計周期間的展覽中,展陳形式最大限度的保持庭院自身的“氣場”,通過多媒體、VR等展示方式給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間,坐在品那兒的“座包”上,欣賞投影出的視頻短片,感受什剎海的過去與未來。仰頭望去的8塊玻璃天花正是什剎海地形圖的縮影,通過投影到墻面的影像,幻化出舞臺般的生活場景。
西槍廠胡同甲12號院落更新概念方案“融?合院”
西槍廠胡同甲12號展覽
洞/和光同塵
展覽由韓國著名建筑師、首爾城市總建筑師承孝相,以及策展人鄭異朔Chung I Sak , 鞠炯杰Kook Hyoung Gul攜200多位韓國建筑師的作品,展示首爾市在城市復興方面的思考和成果。首爾市的424處居委會辦公室一直以來執行其行政功能,是最末端的公共機構。但是進入飛速發展地信息時代后,很多居委會的行政工作已可在網上處理。因此,比起居委會的行政功能,現今更要強調其向福利機能的轉型。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賓至家園”的名稱將行政功能的居委會辦公室改為居民便利為主的公共文化設施。“洞”的原意是一起共享水的共同體,而分享塵光的積極的共同體社會,正是老子的《道德經》里的“和光同塵”的世界。
回歸?院生活
展覽是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邊蘭春教授及合作團隊共同完成的什剎海樂春坊一號院試點項目為載體,集中展示了對什剎海地區歷史街區四合院空間精細化利用以及院落鄰里生活組織的再思考,是對于兼顧風貌保護以及民生改善,提升生活品質等方面所做的一次嘗試。歷史街區傳承著城市的歷史,展示著城市獨特的生活形態,也傳達出城市的文化形象;隨著社會結構不斷演變,傳統家庭的院落生活逐步消失,人口流動改變著胡同院落聚居方式,“大雜院”逐漸成為了無奈的新常態;試圖以歷史街區的保護與發展來展示傳統的魅力和文化的多樣性,但最重要的基礎在于關注和不斷改善普通百姓生活環境質量,以更加積極的社會理想和空間態度重新定義普通人的院落生活,這也是“回歸·院生活”這一主題下的一次嘗試。
關注“遇見什剎海”官方微信:yj-sch,持續獲得“遇見什剎海”更多精彩內容。
UED官方微信:UEDmagaz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