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四月,鄭州當地政府開始采取“取締”措施,拆除了大約400座報刊亭。在當地人印象中,那個總是一副綠色鐵皮模樣、掛滿花花綠綠報刊雜志、安靜守候在街頭一角的熟悉身影,在4月2日晚上8時30分左右徹底消失了。這一天,位于這座省會城市花園路和紅旗路交叉口的報亭,也是鄭州市區僅存的一座報亭被拆除。
讀書看報成為市民的一種習慣,報刊亭就像驛站服務流動的文化
此后,市民買報刊的困難增加了,去新的報刊零售點往往要走較遠的路。一座報刊亭對于一個城市到底意味著什么,僅僅是一個銷售報紙雜志書籍的場所嗎?一座報刊亭就像是一個城市的文化符號、文化坐標,而無數的報刊亭讓一座城市充滿了文化韻味,增加了文化底蘊,政府拆掉的是報刊亭,拆除的卻是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坐標。
國外街頭隨處可見的報刊亭
不過,在城市管理者看來,最后一座報亭的拆除,意味著“難啃的骨頭”被啃下。鄭州市對城區報刊亭的整治工作已經開展了10多年,為了美化城市,拆除報刊亭之后,城市又生長出超過700個報刊零售點,包括沿街的門店、社區便利店、超市以及加油站等等。
現在這個街角的報刊亭已經不復存在
本就蒼白無力的鄭州精神文化生活,是否會通過這樣的舉措而使文化振興呢?事實上,這些即將新生的商業場所只是將售賣報紙雜志當做副業,與原來琳瑯滿目信息豐富的報刊亭相比,雜志和報紙的種類將減少,對市民的吸引程度降低,它們的文化代表性也會削弱。
在巴黎,街道六個方向的大路口都有報刊亭。倫敦、柏林等城市的一些報刊亭都被裝扮成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藝術品。鄭州犧牲了小小的報刊亭,其實也是犧牲了一種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