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翰生活在紐約,在過去的20年里他一直在做“搬運工”,家里被他搬回來的東西塞滿,連走路的地方都沒有,回家都需要爬窗戶才能進去,如果搬家那就更慘了,五六個壯漢花費整整5天時間才搞定。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的食物、過期的雜志、空藥罐和快要成為化石的死老鼠,沒人知道約翰為什么要留著這些東西,他房間散發出來的異味影響了周圍的鄰居生活,而且人們非常擔心,這些垃圾一旦著火就會殃及整個樓,非常危險,很顯然,約翰沒法和鄰居做朋友。
有些人患有此病但卻自己不知
??????? 日本的梅子用上世紀的衣服、圍巾、手套、發卡、賀卡、小人書等各色物品塞滿了2間屋子,這些東西都是凌亂的堆在破箱子里散扔到各個角落,剪過的頭發她都會收藏。家里的東西越來越多,她的心情并沒有因此好轉,她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有用,這些東西填滿了她的心,每當丈夫想要扔掉一些東西時,她會抓狂并產生極端情緒,家庭的愛也沒有這些垃圾能夠給她安全感。很顯然,梅子和丈夫遇到很大感情危機。
根據腦部掃描顯示,囤積癥患者的大腦確實異于常人,當他們做出某些決定時,大腦的某些區域呈現異常活動,尤其是處理關于他們所擁有的物品時。這些人深陷于收藏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將生活搞得一團糟。
囤積沒用的東西,而且還沒有辦法做出決定丟棄掉,他們對個人物權的控制欲上表現強烈,這不僅僅是強迫癥的表現之一。美國強迫性囤積癥患者的人數眾多,超出想象,大約有1500萬人,相當于美國總人口的5%。英國有將近300萬的囤積癥患者,但很大一部分人不知道自己患有病癥,以為只是懶惰和不整潔。
囤積癥病人非常痛苦,生活因為“垃圾”而變得一團糟
??????? 囤積癥患者的主體是40歲以上的人,這與他們的喪失感不無關系。中年以后,工作、家庭等各個方面的壓力依然很重,他們自身的一些優勢正在減弱,加上社會保障機制還不是很健全,導致他們的安全感、自我價值感不強。于是,便會采用大量占有物品的這種方式填補心理需求。于是,囤積狂出現了。但這種病癥也會發生在兒童身上,兒童患者的囤積行為多種多樣,其多樣性與成年囤積者中所觀察到的如出一轍。一些患兒的囤積行為是出于他們對浪費的擔憂,而另一些則是由于患兒的個人身份與物品融為一體,從而造成他們在丟棄物品時會感到似乎遺失了自身的一部分一樣。
堆積讓家里無處下腳
?????? 這種病讓人苦惱,而且暗藏種種隱患,囤積的物品容易讓人反感,一些發霉變質的物品會產生細菌引發病癥,而他們的“怪癖”不會輕易被人理解,然而強迫性囤積癥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所以唯一能夠控制癥狀的方法就是認知行為療法。
美國哈特福德市有一家專門幫助強迫性囤積癥患者重建正常生活的機構,患者在這里練習將依依不舍的東西“狠心地”扔出去。同時,機構還組織患者開展不購物旅行,鍛煉他們不去購買不需要的東西,因為許多囤積者同時也是強迫性購物者。
自我減壓,保持情緒穩定,多參加鍛煉結交新的朋友,轉移注意力等都是不錯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