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力士迪通拿 24 小時耐力賽再一次沒有辜負北美最佳耐力賽的美名,此賽事與其歐洲的姐妹賽勒芒 24 小時耐力賽堪稱耐力賽雙壁。迪通拿國際賽車場的現場觀眾和全球電視觀眾享受了一場殘酷而又華麗的頂級賽車盛宴。開得最快不一定能獲勝,周密準備才有可能。車手速度最快不是關鍵,決心才是。一種戰略不能從頭用到尾,適應不斷變化的賽況才是王道。知識和經驗有時候在激烈的比賽中能左右局勢。Chip Ganassi Racing 第六次搶盡風頭(此車隊之前在 2006、2007、08、11 和 13 年獲勝),該車隊的 02 號賽車由 Scott Dixon(新西蘭)、Tony Kanaan(巴西)、Kyle Larson(美國)和 Jamie McMurray(美國)駕駛,他們擊敗 53 個競爭對手,最終奪冠。
戰略大師:總冠軍的優勢非常小,只有 1.334 秒,但是從比賽過程看,他們奪冠具有必然性。比賽中領頭羊交替了 59 次,其中在第 22 小時換了 5 次。但是交替領先并沒有在最后時刻讓 Ganassi Racing 的戰略產生動搖。Dixon 上午 10:38 上車,三個半小時后他贏得比賽并下車:“車隊不停地改變策略。我們在預定的進站時間點多行駛了 3 到 4 圈,所以我們知道我們肯定能縮短進站時間。”這點優勢足夠了。Chip Ganassi 意識到:“我希望能解釋清楚最后三到四個小時比賽的緊張程度。這場勝利是車隊所有人專心致志的結果,包括做好了充足準備的工程師們。”很明顯 Ganassi 的團隊在比賽中仔細、一再地檢查他們的數據。
挑戰的獎勵:完成汽車耐力賽需要具備多種特質。在迪通拿這樣的賽事中完成 24 小時行駛是一回事,但獲勝則是另外一回事。獲勝能得到恰當的獎勵:名垂青史和一枚勞力士宇宙計型迪通拿腕表。勞力士迪通拿 24 小時耐力賽五屆冠軍得主 Scott Pruett 表示這項賽事的精髓是“那枚腕表”。Shane Lewis 對這種說法表示贊同,開賽前他驕傲地戴著在 2013 年的 GX 級所贏得的那枚宇宙計型迪通拿:“每天的比賽我都戴。一旦你贏得一場迪通拿比賽,戴上這塊腕表,一切都不同以往。通過集車區時我感到心胸激蕩前所未有。”Pruett 和 Lewis 對比賽所面臨的障礙深表同感:要想進行一場‘完美的’比賽,他們需要協調很多因素。與其他獲勝者一樣,Pruett 和 Lewis 知道成功以及成為這場傳奇賽事傳統的一部分需要付出的代價。他們需要具備卓越的品格。 53 輛賽車只有 29 輛能完賽。獲得級別的桿位并不能保證比賽獲勝。Pruett 的賽車也遭遇了不幸,他的 #01 號 Chip Ganassi Racing 在距離比賽結束還有 2 小時的時候趴窩了,沒有完賽。Lewis 的經歷也令人失望,他的 #66 RG Racing 艱難地克服了比賽開始階段遇到的一系列困難,完賽時落后冠軍 96 圈,但至少這輛賽車完賽了。兩位前 F1 車手巴西人 Rubens Barrichello 和意大利人 Giancarlo Fisichella 的經歷證明在一種賽車運動中取得成功并不能保證在另外一種上也會如此。兩人都是第二次參賽。但是兩次都沒有完賽。
成功失敗一線間: 2015 年的比賽依然延續著變化這個主題,耐心和決心會受到獎勵,戰略與準備上的不足會受到懲罰。指望著控制局勢的賽車丟掉了速度和位置。一開始就麻煩不斷的賽車成績不理想是注定的。機遇只屬于那些勇敢果斷的人,維修站和賽道上的運氣好壞只能聽天由命。 對于 #54 號賽車來說,最后的 20 分鐘顯得尤其殘酷。CORE Autosport 采用與 2014 年獲勝時相同的陣容,發車位置處于 Prototype Challenge 級的前列,今年他們志在衛冕。比賽的大多數時間里他們都掌控著局面。車手兼車隊擁有人 Jon Bennett 說“我們的前 23 小時 40 分鐘做的非常不錯,但是比賽充滿未知,這正是我們來參賽的理由,看起來我們將擁有一個夢幻般的結束。”經過一系列令人痛心的變故后,他們的夢幻計劃破碎,最后賽車幾乎報廢。 作為賽車的四個車手之一,Colin Braun 解釋說:“當時我正要超越一輛較慢的 Prototype 賽車。不知道他是不是錯過了剎車點,撞上了我的右后輪,我覺得后懸掛被撞壞了。賽車滑到了草地上,我覺得應該能開回維修站。懸掛應該是在巴士站(減速彎)出口那里崩潰的,賽車猛地撞到了墻上。”雪上加霜的是,賽車起火了,不過幸好 Braun 安然無恙地走了出來。 了解對手由于遭遇不幸而無法完賽,該級別的冠軍 PR1/Mathiasen Motorsports 似乎對自己的勝利有點不恥。但是他們的比賽進程也并不輕松,他們也遇到了困難。盡管準備的充分,戰略得當,但是他們的獲勝可以說是永不言棄精神的體現。機械故障導致這輛賽車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落后其他人 6 圈。Mike Guasch 對車隊的態度做出了歸納:“這個級別始終有很多麻煩,但是我們知道我們需要不停地努力、努力、再努力。” 最終,他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戲劇性:24 小時內戲劇不斷上演,不斷有賽車退出。有時候甚至是黑色喜劇。進行到三分之二的時候,#44 號賽車 Magnus Racing 漏油,導致另外一輛車旋轉,發生碰撞。修好漏油問題之后,Magnus Racing 發現賽車前方有一個死去的負鼠。很明顯,這只動物是之前其他事故的犧牲品。而當時的車手 Andy Lally 是個素食主義者,支持動物權利。在另一個地方,#4 號 Corvette 奮力爭到了很好的位置,但是卻在直道潰敗。第三起和最后一起事故讓他們抱憾賽道。出現事故重新開賽之后,他們領先 GTLM 級,不過很不幸地撞到了另外一輛車,前葉子板被撞掉。#4 賽車最終獲得了第三名。他們的隊友 #3 號賽車的比賽進程堪稱完美,順利取勝。這也算是小小的安慰吧。 佛羅里達是有名的陽光之州,雖然比賽當天的早上下雨,不過隨后一天都陽光燦爛,晚上也晴空萬里。由于周末冷空氣襲擊北美東海岸,所以這里的溫度低的反常。低溫對輪胎抓地力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周日早上那會兒。低溫沒有熄滅涌進內場的觀眾的熱情。53 輛賽車包含各大品牌,包括奧迪、阿斯頓馬丁、寶馬、雪佛蘭、道奇、法拉利、福特、本田、馬自達和保時捷。車手陣容也空前強大,云集全球各地的高手。
萬事俱備:車隊需要擁有特殊的品格才能在勞力士迪通拿 24 小時耐力賽上獲勝,賽車最多、競爭激烈的 GTD 級最能說明問題。#93 號 Dodge Viper GT 3R 由 Bill Riley 設計,Bill Riley 設計了一系列知名的 Prototype 賽車,包括 2015 年的 #02 號 Chip Ganassi Racing。#93 號賽車的車手兼車隊經理 Ben Keating 非常認可 Riley 所扮演的非凡角色:“Bill 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滿激情。Bill 是多面手,能修理機器,能做工程師,也能當戰略家。”車手 Al Carter 認為獲勝應歸功于整個車隊:“我知道獲勝很難,獲勝需要做很多事情。這幫人已經共事了好多年。獲勝完全來自他們的努力。對我來說,這種經歷非常難得。” 第 54 屆勞力士迪通拿 24 小時耐力賽將于 2016 年 1 月 30 日至 31 日的周末舉行。
2015 年勞力士迪通拿24小時耐力賽數據: 53 輛賽車,29 輛完賽 冠軍的行駛里程:740 圈/2,634.4 英里 冠軍的平均車速:109.76 英里每小時 冠軍的領先圈數:297 Prototype 級冠軍的優勢:1.333 秒 最快圈速:#60(AJ Allmendinger)賽車在第 598 圈創造的 1:39.576 安全車出動 18 次 Chip Ganassi Racing 第 6 次奪得總冠軍 Scott Dixon 第 2 次獲得總冠軍(前一次是 2006 年) 勞力士從上世紀 50 年代末比賽在迪通拿海灘開始舉辦就成為了該賽事的合作伙伴,并且從 1992 年起成為勞力士迪通拿 24 小時耐力賽的冠名贊助商,贊助期限為 11 年。所有獲勝的車手都能得到一枚勞力士宇宙計型迪通拿腕表,這款腕表發布于 1963 年,專為此賽事設計,這款腕表見證了勞力士與迪通拿國際賽車場之間的歷史淵源。
勞力士與賽車 勞力士自豪成為世界上最杰出汽車賽事背后重要的推動力量,不論是贊助一級方程式錦標賽 (Formula 1?) 這樣的頂級賽事和以 24 小時勒芒耐力賽 (24 Hours of Le Mans) 為代表的經典耐力賽,還是與加州卵石灣汽車巡展 (Pebble Beach Concoursd’Elegance) 一起維持傳統,勞力士與賽車世界建立了獨一無二的緊密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