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做的只能是做好準備,隨時準備”
2011年,黃曉明幾乎在屏幕上消失,但事實上,那一年的365天里他差不多拍了360天的戲,2012年至2013年春,他先后將有7部電影、電視劇上檔,打頭陣的《匹夫》是新晉導演楊樹鵬的作品,黃曉明不僅是主演,也是投資人。
從一開始,他就認定這部電影的弱點是“不足夠商業”,但又覺得它“非常年輕、非常凌厲”。這部實驗性大于商業性的電影在拍攝時遭遇了中途更換劇本和導演的問題,上映時又恰逢幾部海外大片的夾擊,3千萬的票房雖然不算圓滿,黃曉明也不覺為憾,“事情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你可以說《匹夫》不成功,但它確實很風格化。作為一個年輕導演來說,楊樹鵬的方向是正確的,走在通往正確的道路的過程中。”和近年開始收藏年輕藝術家畫作的思路一樣,黃曉明認為,投資年輕就是投資未來。“老一代的藝術家和導演的思想觀念和現在的年輕人完全不一樣。他們比較扎實比較中國化,而現在的年輕導演受歐美優秀的電影影響更多,有留學回來的,有拍時尚類廣告出來的,所以他們的畫面,他們對人生和藝術的理解、解析完全不一樣。我覺得他們會是改變我們未來的最新的一代人。”
黃斌在團隊中負責擔任投資項目的評估,曾擔任楊樹鵬前作《我的唐朝兄弟》制片人的他對于黃曉明投資《匹夫》亦有推動作用:“他的參與對年輕導演的最大幫助不是錢,而是市場的關注度。這圈子就是青黃不接,大的明星會用他的知名度讓大家看到新人,沒必要那么沉溺于一部的成敗,要有分量感,就要先有責任感。”
這當然是一種冒險,但同樣昭示著一種前進的方向,在黃曉明看來,他投資的項目不該單單只沖著錢去,多少還應該帶一點兒情懷,“扶持年輕的創業者,一開始可能得不到好處,但我們一步步來,也許在某個時候,就會顯示出他們的力量。”他給自己規劃的大致方向,是“演一部合適的,演一部突破的,一半商業,一半藝術。”《匹夫》之后,許多年輕的導演開始和黃曉明工作室接觸,詢問合作的可能,而得知中國傳媒大學鳳凰學院正在籌備“青年導演訓練營”的項目后,黃曉明主動參與合作,并掏出10萬元設立“明天獎學金”,“我希望為行業開創另一種發展的渠道,也為自己開創一種新的渠道。”
早年小試牛刀投資《暗香》時,當時的大老板曾語重心長地勸過黃曉明,“可以有投資,可以有想法,但別管錢”,因為知道他對錢實在沒概念。雖然也有投資失敗的項目,但從公開的數字來看,他近幾年的收入相當喜人:2009 年華誼上市之后,持股180 萬的黃曉明轉瞬間身家過億,他與朋友一起參股投資的高爾夫球俱樂部在全國開了35 家連鎖分部,投資的紅酒產業更是一年凈賺50%。
他能夠承擔的風險?他仔細地想了一下,頗為慎重地回答:“如果身家有1個億,3千萬之內的損失我都能承擔。”黃曉明說自己天性中就有謹慎的部分,不怕一萬,只怕萬一。這一次的訪問我們約在北京,談話中斷了好幾次,因為黃曉明時不時在分心數據的備份情況。他剛入手了iPhone5,干脆讓助手幫他把所有“該備份”的資料都存入電腦、移動硬盤以及N枚手機中,至少一式三份,這令一邊的我們多少有些瞠目。“我常告訴他們,想成功嗎?需要做點防備。成功就是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你能及時把握住。你能做的只能是做好準備,隨時準備。”
黃曉明隨身帶的包重量至少在15斤以上,里面備有各種銀行卡、創可貼、簽字筆、筆記本、幾臺手機以及配套的直充、座充充電器等等零碎物品,出門在外,只要是想得到的東西,他幾乎都能從包里掏出來,比任何一個工作人員都周全。黃斌形容黃曉明是“大孩子和帶頭大哥的性格交織,喜歡一伙人跟著他,夢想是當超人去拯救世界。”
現在的工作室規模并不大,上下十幾個人而已,但黃曉明畢竟成了一個老板。從他選擇構建的運營團隊也能看出“投資年輕”的取向:基本80后,不乏90后。經紀人黃斌出生于1981年,比他小4歲,第一次和黃曉明在頒獎禮后臺見面時,就介紹自己是《左右》的制片人,并直接邀請他來《左右》的首映。“曉明后來說他不相信有這么年輕的制片人,而且這么大膽地問他。但我們居然成了合作伙伴,而且彼此非常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