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演變
關于他是怎樣成為一個自然演員的也還有跡可循。其實是《頑主》,慢半拍里包著機靈的楊重,然后是李冬寶,嘴尖牙利宅心仁厚。《活著》,悲涼,真實,隱忍。至于一部部的馮小剛系列,或說是葛優系列,歡樂的手拿把攥的黑色幽默,源頭其實是王朔,那位自愿消失的羞澀的江湖大佬。九十年代是從所謂真實滑向所謂虛浮的年代。或者說,這就是個江湖,洪波涌起星辰燦爛,真實和虛浮顛倒存在無人指認。在江湖上,我們每天都學到一點東西,只不過付出的代價不同,別的車輪也在滾動但不關我們的事。一切都在變但是江湖還在,奔流進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真實只是人所認為是真實的事,它的背后并無深意。而虛浮也僅僅是冰山表面,其下滾滾向前的還有可以撞破泰坦尼克號的力量。
差不多就在那個時候,葛優成了不可替代的一副面孔。當然還有聲調,語言,表情,動作,意念,他成了大眾的一部分,不是夢想成真浪漫永駐的那部分,也不是兇狠惡毒的那部分,介于二者之間,介于圓滑與超凡之間,那可能是人性容量最大的一部分。
正因為容量大,也許給自己劃定一個范圍是正確的。
這里邊有個關鍵:凡臉譜化的角色,都不能發揮葛優的優勢,凡出人意料之處,必有情理之中的一個葛優。
你能想像葛優來演孫悟空么?他演的是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