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有人輕輕敲著桌子,是盈盈笑的何式凝。我邀請她一起加入我們的聊天,她便來了,“反正我也很久沒聽過他做訪問了。”
朋友們總是把黃耀明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他開演唱會,所有人都盡可能地從世界各地飛來,好像家人的聚會。現在他有伴侶但沒有家庭,朋友的狀況也大多如此,彼此的連接,有一種“小世界”的親密意味。幾十年里香港的變化翻天覆地,他們卻好像都留在原地,算是“物非人是”。
“他好像從來對錢都沒什么概念,也不怎么為將來做什么打算。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所有人都寵他,”何式凝一邊說,一邊為黃耀明切一碟蘋果派,“朋友對他也有一種格外的寬容,別人不可以的事,黃耀明總是例外。可能是因為他太有自己的生活態度,慢慢大家都接受和認同了他的方式。”
剛出道時,連何式凝都勸黃耀明多做些訪問、多上些娛樂節目,他卻寧愿和朋友去逛夜市,“所有的應酬活動他都不愿意去,我們一度都擔心這會成為他在這個圈子發展的障礙。”他入行十多年后也脾性不改,連公司的年夜飯也想逃開。Sandy苦口婆心勸他參加,他思忖半日才同意,還強調“要不是為了你,我才不會去”。
可對朋友的請求,他卻很少拒絕。何式凝現為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行政學系副教授,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同性戀課題的研究,在當時的香港當屬鳳毛麟角。她常常邀請黃耀明和她一起為學生做講座,身為“關懷艾滋大使”,黃耀明也積極為推行安全性行為的資金籌劃以及教育活動出力。香港公平貿易局或者綠色和平組織也幾次邀請他擔任大使,去非洲探訪難民的時候,不善舞蹈的他在孩子中同手同腳跳個不停,興高采烈。
“我從小就會有一種身為‘少數派’的感覺,到現在還會有,只是我已經長大成人,學會了保護自己。我其實很不喜歡這樣說,但你還是要有一點社會責任感。我從這個社會得到了很多,也應該給予一些東西,可能只是提醒大家我們活在怎樣的一種環境中。如果在你的位置上說會有多一點人聽,那么就不如多說一點。但我并沒有把它當成一種‘責任’,我性格里本來就有這樣的東西在。”
黃耀明時不時會表現出一種激進的姿態。他在微博上力撐香港流選,大聲宣揚對民主和自由的渴望,對于弱勢群體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總是竭盡所能地四處奔告或給予幫助。周耀輝從來都在第一時間呼應黃耀明,前幾天我和他聊起這個問題的時候,彼此正身處中環SOHO一家雅致的小茶館里,外面暴雨如注,茶香縈繞的木桌更有種室外桃源的安寧。“我們的小世界可以很美好,就像現在這樣,安安穩穩地喝一杯茶。但你的生活需要外面世界的配合,我們想要獨善其身,想要保護好自己的小世界,必須依賴一種制度。對我和黃耀明來說,賺錢不太可靠,因為錢買不到法律的改變,買不到一個更好的社會。”
“突破時刻”和實驗劇團“進念二十面體”都在黃耀明的生命中烙下了深刻的痕跡,它們都是義工性質的組織,沒有報酬,只有理想。黃耀明的朋友們也紛紛選擇了“非主流”的人生道路:黃耀明的另一位詞人好友何秀萍為了盡可能地把時間貢獻給進念,上世紀80年代大部分時間都在打各種零工,直到1992年才有了第一份正職。何式凝傾注所有積蓄去英國攻讀博士,“回來后看到當年的同學有房有車,我站在香港街頭,只有一張文憑”。在荷蘭住了近20年的周耀輝最近回到香港,在浸會大學里擔任講師,“前一陣子和大學同學聚會,他們許多人都已經退休,無法想象我居然剛剛開始一個說起來根本是初級的職位。”
何式凝一直都記得“突破時刻”的主題曲:“逆流而上,抗衡文化”。直至今日,他們仍然會脫口而出這句口號,別人常常覺得訝異,因為聽來太過慷慨激昂,但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已經將這樣的精神視為一種準則。周耀輝覺得這是一種幸運:“我們都做了一些決定,選了一些不特別容易走的路,我們換回的是用自己的方式主宰生活的權利。我們很早就知道我們認為重要的東西是什么,太多人在改變,我們更希望自己有一些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