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實的生活比藝術創造精彩百倍
導演張元創造的電影藝術,來自人生百態,來自街頭巷尾,市井之間。他也一直認為:“真實的生活比藝術創造精彩百倍。”
張元呈現真實的風格是針對當時中國電影現狀的選擇。
“國外的影片,雖然在語言、故事上與中國電影有差距,但你會發現,那種生活的質感、當時的情境和人物之間的關系是真實的。它來自于什么地方?來自于生活,來自于生活中的敏感。中國影片里的虛假不僅是文革造成的。文革前和文革中那種假大空的東西,簡直使人忘卻了我們是生活在一個什么地方,我們是誰?我們的本質是什么?”
第五代電影,在陳凱歌、張藝謀的片子里,又出現了另外一種形態,賦予電影更多的詩意,讓電影承載了很多對歷史的描繪和追憶,那種東西是神話式或寓言式的,比虛假還要可怕,因為它令國人不能面對現實。
對于張元而言,新現實主義的紀實美學是用以反映生活本真狀態的手段。帶有紀錄色彩的影片是一個直接的去了解社會、了解人的機會。“它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面鏡子,或者說是我們生活中的刀子,它不僅照著我們,還經常刺痛我們。毫無疑問,紀錄的本身有它的力量。”
張元想通過電影表達:“對整個社會來說,我提供的只是一個角度。用另外的眼睛、另外的價值觀、另外的評判提供給人類——你還可以這么去看社會!”
影片《東宮西宮》是導演張元碰到了這樣一個題材,一個艾滋病的研究組織,需要了解一些同性戀的生活,他們竟然和警察勾結在一起,到公園里去抓一些人來進行采訪和問卷調查。“因為當時這件事讓我非常的憤怒,覺得很離譜,到今天簡直是不能想象的。”
北京電影學院崔衛平教授曾總結過,《北京雜種》里“你丫別裝逼”這句臺詞,“至少貫穿了早期‘第六代’的作品”。《北京雜種》里面的一些人像臧天朔,現在在監獄里面,崔健還繼續做他的演唱,但他現在已經是一個老年歌手了。這,就是歷史,就是它的殘酷性。這沒有什么。但銀幕在那一瞬間,記錄著他們非常奔放的青春。刻畫了中國人對零星幸福的渴望,而夢想背后的甘甜卻遙遠而不可預計。最后這些變成了一幕幕的影像,刻印在了24幀一秒的膠片上。
“你千萬別輕視這種人性表述的力量,這正是《有種》所要展示的力量。”張元說道,“現在全世界對北京的印象都是開幕式、閉幕式、大閱兵,還有你們每天出的很正式的社論和整個的大的新聞。在你們報道的同時,北京還生活著這樣一部分人,這些人是什么,只有我們有機會去表達。”
我們都要做歷史的“粉絲”,用影像記錄歷史。他堅持自我風格的姿態正是具有獨立精神的電影人最可寶貴的地方,而且他也確實找出了最合適自己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