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如何長“歪”的
人自小的性格、社會生活環境都會決定之后的表達方式。其實王自健在臺下,除了因為已經被人定義的形態而讓人覺得有喜感之外,并不是那種爆笑的可樂。他不內向也不外向,該說的一定說,冷場的時候他也會逗個貧??孔斐燥埖娜?,必定擅于組織語言,王自健這倒沒落俗:“我是打小琢磨著怎么逗同學高興,編理由騙老師為什么沒寫作業?!?/p>
王自健生于1984年,老爸是搞建筑的,母親是火車站賣票的。敢情好,“我爸基本都是一出門好幾天不回家,我媽24小時倒班,也碰不著我,我就自個管自個好了?!边@孩子從小就開始自己照應著自己的“過活”,主意還特正。
那個年代的些許特質也徹底給王自健塑了型。
比如學習。在人大附小上學,那是個什么學校?考了98分沒準還是倒數的,小學的足球選拔賽都要牛逼到鳥巢去辦的地步。就在這樣的氛圍里,他都堅持著不寫作業?!拔乙恢庇X得不寫作業成績不見得不好”。
但你不學習不做功課老師是一定要說的。碰巧王自健有路子:因為媽媽在火車站工作,外地過來的老師會經常讓他幫忙買票。你得知道那時候還沒什么網絡、電話購票一說,火車還在燒煤,要買個緊俏的票,還真得去排個幾天。老師也懶得管他了。
比如相聲。80年代也是中國相聲集體復蘇的時期,借著電視,廣播等媒介,各種諷刺、抨擊社會,行業等等的段子以排山倒海之勢倒灌入耳,也火了馬季等一票相聲演員。王自健為了保證不讓同學太嫉妒羨慕恨他悠哉的狀態,開始琢磨著學說相聲逗樂子。
“班主任不管我,我就借著機會出去上自學自修,那時候北京天兒還好,蜻蜓滿天飛,順路逮蟲子、望天兒、玩點新鮮的玩意兒。”顯然王自健自修的不錯,玩四驅車直接跑到了全北京前三,小升初加了六分,還順帶著倒騰零件一次賺幾十塊;9歲的時候被推薦去“蒲公英藝術團”說相聲;五年級基本整明白了計算機,初中就在中關村攢機子賺錢了。據此他認為寫作業確實是沒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