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香港和臺灣在經濟起飛后選擇了不同道路。韓國走向品牌之路,有三星這樣的世界級品牌。臺灣走向高端制造業,有富士康這樣的城市型工廠。香港背靠中國,由于條件最好,反而產業升級不徹底,港商的服裝加工廠很大效率很高,但始終處于產業鏈底端。新加坡是四小龍中條件最差的,地方小不可能發展制造業,于是徹底向第三產業轉移。
5月14-20日的亞洲時尚交流季就是新加坡在時尚領域的探索。從定位來說,新加坡希望在亞洲起到紐帶的作用。因為這座現代化的城市型國家地處中國和印度的中間,文化的交匯可以同時服務于兩大快速發展的國家,特別是吸引其消費能力。
所以亞洲時尚交流季的四大活動之一奧迪時裝節是直接定位于面向消費者的活動,品牌選擇頗為講究。一方面是邀來Mugler、Zac Posen、Roland Mouret等引人關注又尚未進入亞洲的品牌;另外又推出Future Fashion Now系列時裝秀,支持世界各地新銳設計師品牌作秀,與眾不同的是觀眾可以馬上在秀后上FFN的網站訂購秀上看到的服裝,而不必如傳統時裝周后等半年在店鋪上市時才買。
本次活動的贊助單位之一是新加坡旅游局,那里的一些統計數據挺有意思。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1到9月中國大陸有122萬人到新加坡旅游,僅次于印尼。大旅游客的旅游花費有50%用在購物上,比例遠高于其它任何國家。這九個月大陸游客共消費7.9億新元,人均642新元,約人民幣3200元。也就是說,在一般三天的行程中,住宿、飲食、景點等全部費用中國游客只花3000元,根據新加坡的物價水平,這是需要相當節省或降低標準的。
對于大陸游客購物而言,新加坡在亞洲的競爭對手是香港、東京和首爾。在大牌手袋方面新加坡的價格甚至高過國內,如果不考慮打折季實在吸引力不大。手表方面則很有優勢,根據目前香港和國內定價基本僅存在八折的匯率差來看,新加坡的定價就較低,再加上一般會打九折再退稅5%,最終售價可能在國內七折左右。這也就能理解每年瑞士手表有6%在新加坡銷售了。高街品牌方面新加坡有尚未進中國的A&F和Topshop,有趣的是A&F的吊牌上已經標了尚未進入的大陸和香港的售價,大陸和香港標價一樣,差的是匯率,而新加坡比香港還便宜一成。
當然價格只是一方面,根據法國一家調研公司研究,認為新加坡的烏節路是世界最佳購物街;同時另一項通過對互聯網搜索的研究指出新加坡在世界時尚之都排名第八。2.2公里長的世界第一購物街有22個shopping mall,6家百貨店,超過2000個品牌。除了硬件還需要軟件。這里干凈整潔,普通話通用,店員服務態度好,大陸游客目前也不算多。而且不愁找不到店鋪,愛馬仕在新加坡就有四家店。
除了大牌,新加坡本地的設計師品牌也很有意思,實穿、有質感,最重要的實高性價比。這與國內設計師品牌走高端路線大相逕庭,原因可能不在設計師本身而是新加坡的整體營商環境。在那里要開業一個品牌和公司的費用很低,稅率也很低,且賺錢才要交,政府的扶植也很給力和實際。這樣就算商場不給品牌任何優惠,成本也是可控且透明的。
所以除了買大牌,新加坡也為消費者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這是香港所不具備的,那里的獨立設計師因租不起店面都轉向網購了,可惜香港消費者既能全世界網購也可以淘寶。
?
葉琪崢 |
?
更多葉琪崢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