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洛杉磯出差,想在亞馬遜上買一款無線揚聲器,價格確實比國內便宜個小三分之一。可是注冊、下單、填信用卡號都鼓搗完了,一看送貨時間傻眼,需要4到14個工作日,還沒有加急配送選項。看了他們倉庫就在加州啊,沒跨區還這么長時間,而且這個4和14差得也太遠了,4到6天還好判斷,如果14個工作日就橫跨了三周,到時候人還在不在洛杉磯都難說,雖然價格誘人,還是放棄了,大不了費點兒時間去店里買。之前經常在國內網購,送貨超過三天都不想好評了,心想美國是電子商務的鼻祖,效率肯定更加了得,沒想到第一次體驗就放棄了。之后還不死心又定了本惦記多年的畫冊,同樣是4到12個工作日,配送費3.99美元,由于不知道去什么書店能找到,就硬著頭皮定了,抱著賭一把的心態。后來有朋友反應在美國郵購一般3、5天到,即便說兩天到指的也是兩個工作日,周末不送貨,比如你周四晚上訂貨,到貨也要下周一二了。商家怕超出預期會有客人投訴,所以預設時間會偏長。在亞馬遜如果要求兩天到需要加運費10美元,一天到加20,但是如果交80美元的年費,就可以長期享用兩天送貨服務,對于那些住在偏遠小鎮、又網購上癮的顧客來說是劃算的。不過話說80美元對美國人來說也不是個小數,很多人會利用30天的免費試用期狂訂一批貨,然后恢復為正常送貨時間。一周以上的到貨時間也不算意外,剛才說那本畫冊,1月24號下單,到2月12號筆者離開LA時,還是末有到貨,18天啊,估計是小店,要先有訂單才去進貨。
在國內網購真的已經到達一個"爽"的境界了,同城基本晚上訂貨,第二天中午就能到達,趕巧了早上訂貨,下午就能收到。這種立竿見影的快感堅定了人們把產品點進購物車的決心。一種挺美妙的感受就是,前臺通知去取貨,但同時定了幾樣產品,不知道誰先到,剪開層層膠布時有一種開獎般的喜悅,然后回去只需給店家一個五星好評就算表達了謝意。爽意盎然,接著買。殊不知你這一個爽字,是多少店主深夜發貨,分檢員反復加班,快遞員披星戴月才換來的,無數悲催成就一個爽字,心力衰竭一片。
現在中國的電商快遞業已經開始實踐如何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次日達了,貌似這是中國現在最火的產業,快遞員雖然幸苦,但大公司的老員工據說也能月薪上萬,成了個受歡迎的職業。滿街的電動摩托小紅帽,電商確實把中國的電動摩托業帶火了。但是由于他們的三輪駕駛風格過于粗野,快遞員成了小區不受歡迎的人,各大院校門口經常盤踞著7、8個快遞公司的鐵皮車,也都學會了打電話催顧客來拿的偷懶辦法。
與此同時我們也能看到,電商和快遞業雖然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但也掃蕩了好幾個行業。比如當年紅極一時的電器城,國美、蘇寧什么的,以及中關村那幾個電子大廈,現在全轉戰網絡了,門可羅雀,進來個吧顧客也是看一下尺寸型號,回去網上買,那么大的商鋪成了體驗店,營業額都不夠交電費。火了京東、天貓之類的大型網上商城,沒別的,價格優勢太大。但有時候會覺得中國企業之間的競爭經常是核彈式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就是要把對手往絕路上逼,期待浩劫后的壟斷。比如當年京東起家的時候,價格定得巨低,最后低到很多零售商去京東那里進貨,手里攥著大筆投資,把行業往死了折騰。問題是有核彈的不止一家,你扔完了他扔,誰都別想壟斷,我承認消費者在短期內占到了便宜,但這種惡性競爭最終會導致廠家為電商定制減配產品,或者電商直接進假貨、走私貨,最近對大電商的投訴越來越多,不到一半的價格要想拿到正品想想也不可能。電商行業現在的基本狀況就是野蠻生長。
國內電商主要競爭優勢是價格,再來看看美國電商的價格,說實話也不爽。前文提到那款無線揚聲器,在其官網、亞馬遜和實體店的售價是一致的,這就等于給了電商和零售商同等的機會,如果你對產品不了解就去實體店試過再買,如果是朋友推薦或者想送給遠方的親友就直接從網上定。在國內我唯一見到官網上和實體店價格一樣的是蘋果產品。之前在LA還有一次買皮夾克的經歷,也是先在官網上詢價,發現網上有一項服務就是幫你查找附近零售店的位置,按常理思維我應該先去店里試過,然后回家在網上定。但我到店里才發現,店主定的價格比官網上要便宜20%左右,如果用現金交易能便宜25%,即便是店里沒有的號碼,他可以直接去官網上以零售商身份下單,回來給你依然便宜25%。官網的價格最貴,讓利給經銷商,這其實很聰明。如果他價格便宜,那么零售商的利潤太低,索性不做了,廠家雖然短期內得了所有利潤,但出口兒就只剩下官網,少了無數展示產品的機會。
問過當地朋友為什么網購沒有掃蕩美國商場,她說首先逛商場是休閑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服裝產品也必須試,同一品牌的不同款式號碼也有出入。一旦網購退貨非常麻煩,自掏郵費不說,有些店家根本沒有退貨服務,因為查驗退貨要比發貨耗費更多人工成本。提到價格,有時候商場搞活動比網上還便宜,所以得經常去店里看看。
亞馬遜在美國雖然屬于新興產業,但是郵購方式在美國也存在了上百年了,那么多年郵購和零售商都和諧共存,電商的出現只是換了個平臺,后面的庫存、配送平臺還是一樣的,方便之處就是你可以更輕易地搜到你想要的產品,所以它的出現不應該成為掃蕩美國傳統零售業的核彈。
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度經常提到一個詞——Check balance,簡單翻譯就是相互制約以求平衡。我認為這條法則同樣體現在美國的商業社會中,這些年越來越覺得美國市場經濟的背后有更深層的計劃經濟成份,那是精英管理階層的大智慧。起碼大佬們有一個共識,就是不希望一個新興產業把很多舊產業給擊垮了,大家最好在一個柔和的制約中共存,北京話管這叫"局氣"。要知道美國總統的國情咨文報告中,上來第一件事就是說在我的任期內,又給美國創造了多少個就業機會,Job是國民的頭等大事,如果為300萬人創造了就業機會,同時讓450萬人失業了,你覺得他臉上有光嗎?當然像電子郵件取代了手寫書信,在線視頻取代了錄像帶租賃業,這些事是攔不住的,社會進步總會付出代價,當年火車出現還讓大量馬車夫失業呢,但是在能控制的范圍內,還是要給更多人留活路。
甭指望商家在戰場上搞慈善,但是政府可以規定最低工資和加班時間上限,讓企業就不能無限制的壓縮成本惡性競爭。不過最近美國又出現新興華人快遞公司,用的還是美國主流快遞公司運輸渠道,一方面只雇傭華人壓低成本,一方面在國際代購方面搞點走私,依然是中國打法。
關于在美國的網購體驗,有兩點不爽:一是價格不爽,二是速度不爽,但就是這兩個不爽,不知讓多少人保住了飯碗。今天,依然看到美國各大超市、百貨公司、服裝店的停車場上停滿了車,同時也沒見滿街快遞員飛奔,這就叫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