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涩涩涩/欧美人体做爰大胆视频69视频/日韩欧美小视频/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專欄

我們聽不到

是的,隨著年齡增長,聽力的損傷就像滑坡下山,無可避免,不斷加快。

姬十三2011.07.28

一哥們兒發過來個軟件,可以發出某種高頻聲音,他驚恐地說,“你快聽聽能聽到不!我聽不到,可我老婆能聽到!”我說,對啊,年輕人比年老的人更容易聽到高頻的聲音……所以我們都老了啊。

記得以前聽新聞報道,在一些城市,學生間流行一種“高頻手機鈴聲”,鈴聲非常刺耳尖銳,在課堂上響起的時候,學生們通常都能聽到,有些年長的老師卻聽不到——老師們或許在課堂上一臉迷茫,不知底下的學生為何一臉暗樂。有報道將之稱為“大人聽不到的鈴聲”。這道理是一樣的,人耳能分辨的聲音在20赫茲到2萬赫茲之間,隨著年齡的增長,聽力會漸漸衰退,對超過1.4萬赫茲的高頻聲音,年輕人可能十分敏感,上了一定年紀的人卻可能聽而不聞。

也許你身邊沒人用這樣的鈴聲,可你或許也遇到過類似“真的有鈴聲在響嗎?”的困惑。

“嗯?你剛才說話了?”

“你是在和我說話嗎?請再說一遍!”

老實說,我也時常犯這樣的事……是因為疏忽了?太緊張了?正在做白日夢?或許可以這樣為自己開脫。但是把所有這樣的情況都解釋成是在走神也不合理。這很可能是身體器官老化的一種癥狀,你的聽力正在受損,用專業的名詞說,老年性耳聾——盡管你可能剛過30。

隨著年齡增長,聽力損失的速度就像滑坡下山,不斷加快,它或許未必讓人的生命受到威脅,但是你的生活質量的確因此而大大降低,你會感覺更孤獨,這也能讓人短壽,真的。

耳朵是一個精巧的器官:當輕微或嘈雜的聲音進入耳道時,聲波撞擊到鼓膜上。這是一層薄薄的皮膚,連接著一些很小的骨頭,然后這些骨頭會帶動蝸牛一般的耳蝸振動。美妙的聲音,通過許多個環節,最終到達耳蝸管里的毛細胞,這些毛細胞同神經相連,當它們受到刺激,神經把這些訊號傳遞到大腦,于是,你聽到了。

然而,精巧的東西最容易受傷害。若耳朵經常暴露于高噪音環境中,毛細胞時常受到刺激,就容易受損傷。多用多傷嘛。所有你經歷的聲音,都或多或少對將來的某一刻發生影響。終于有一日,毛細胞變得疲憊,懶得再當一個郵遞員。“你在說什么?!”“對不起,我聽不見!!”你開始變得耳背,開始不再能留心到一些輕巧的聲音——水珠落地,風掃過銀杏葉子。

這個世界真吵,它比父親所在的那個世界讓人更快變聾,我們聽了太多的搖滾、汽車鳴笛、飛機轟隆……不,準確地說,沒有多少人會真正變聾,我們只是變得對聲音世界不再那么敏銳。

聽力損傷并不是處處平等的,并不是你身邊的整個世界都像被調低了音量,更適當的比喻是,世界像個沒對準頻率的電臺,聲音時有時無,時大時小。毛細胞當中,負責高頻反應的毛細胞尤其脆弱,而沒有了毛細胞,振動就無法被傳輸到神經系統中。所以,隨著年齡衰老,首先喪失的是對高音調聲音聽覺能力的損傷。這很可怕,在人類社會中,女性和小孩的聲音比成年男性的頻率更高,就像開頭提到的那樣,你老了以后,可能聽不到年輕學生能聽到的鈴聲;也許還能聽到《動物世界》解說員的低沉嗓音,卻可能真的聽不到生活在一起的女人和孩子的高聲調叫喊,你感到迷茫,這些聲音混在諸多聲音里,就像兌在咖啡里的牛奶。

要徹底解決隨著衰老而來的聽力損傷似乎沒有什么好辦法,我們能做的只有小心翼翼地保護這些毛細胞,讓它少受噪音的侵擾,多用來享受生活中的美妙聲音——鳥的鳴叫、海浪的低拍、情人的軟語。聲音世界也遵循這樣的法則,越珍視它,得到的回報越大,誰也不想喪失對輕巧靈動的聲音的捕捉能力,那往往是生命中最為美好的一類聲音。你應該回避那些大噪音的場所,或者用耳塞來保護自己——不過,整日聽iPod之類的音樂隨身聽也是對聽力有損害的。

然而,有些事似乎很難再逆轉了:這個世界的聲音正變得越來越大,仿佛不這么做就互相聽不到,而我們也變得越來越對聲音不敏感。恍惚間,你很難說清,是自己老了,還是世界老了。
?

相關閱讀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