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這期的話題,我們還采訪了《GQ》編輯部英倫最英倫的美術副總監區楊,東倫敦?看看他是怎么說的吧:

GQ:同事們覺得你的穿搭特別英倫,你是怎么走上這條路線的?
區楊:其實我并非刻意在走這個路線,大概是跟我在倫敦生活了八年有一定的關系。我的性格就是這段時間成型的,它源自于在這個城市里生活的點滴,而非一個營造出來的外表形象。如果一定要找一個理由,我想其實每個這一類別的大都市都會有著她們自己相若的dresscode卻又在微妙之處存在區別,我在這里的文化生活中浸泡久了,就會有這種穿著的感覺。
GQ:概括一下你心中的東倫敦style。
區楊:倫敦本就是一個寬容度特別大的都會,自各個文化階層和信仰的人群聚集在這里產生了文化之間的融合,這一點在東倫敦尤為明顯。它是文化新興事物、人群和潮流涌現的地帶,藝術家、音樂人、藝術院校學生、創意設計工作室、出版公司在這里聚居……可能說到這里大家已經會在大腦里產生了這里的人群的風格大致的面貌。混合(mix)這個字眼在東倫敦是一個潛在的趨勢,包括著裝混搭、音樂類別的跨界合作、店面設計風格的多元化、還有在這里居住的人的族群之多以及他們所帶來的飲食生活文化,都是倫敦最為混雜的地方之一。無論你屬于哪一個風格的人群,你在這里都會被接受并找到同樣的人與你共事為友。我覺得東倫敦風格沒有那些特別具體的字眼能夠定義,但可以確定的是從這里走出來的風格,將很快被西邊效仿,并以所以高端的形式呈現出來形成消費物質主義的趨勢(甚至蔓延全球);雖然可能這時,東倫敦已經在悄悄地制造著新的風潮。話雖如此,也有真正別樹一幟的人群正在慢慢遷離東倫敦,奔東南而去。因為東倫敦的崛起引來了大量凹造型的hipsters,可能這些外形很酷的年輕人并未對文化的牽引起到真正意義上的創新。雖然東倫敦的文化地位不會在短期內被取代,但已經有人覺得這個環境不再適合創造;浮躁的出現,意味著需要沉下氣來創作的人群的離開,也意味著新的區域將會繼而崛起,這個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GQ:東倫敦LOOK的日常搭配中,最受你青睞的單品是?
區楊:目前在東倫敦男孩兒混搭被穿的最多最頻繁的是Barbour Beaufort Wax Jacket和Barbour Bedale Wax Jacket這兩款外套以及各個快時裝品牌效仿該兩款戶外獵裝風格的單品。另外就是Carhartt的Harris Trenchcoat和Chore Coat這兩款以及他們的效仿款式。當然冬天御寒還可以在最外面穿上一件Canada Goose,這樣走進室內脫下外套你就依然可以穿著你夏天最喜歡的行頭了。說實話東邊兒這里存在著數不過來的dresscode群體,比如像暗黑范兒、二三十年代范兒等等。最后,很抱歉,不管各大品牌如何嘗試把我們的口味帶走,不過小細腿依然是充斥著東邊的穿法。


GQ:讓你最不能忍受的、出現在“東倫敦style”里的一種搭配方式或者單品是什么?
區楊:前面說過,倫敦是一個寬容度非常大的地方,在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穿搭方式。我對任何風格的人群都不反感,反而覺得這是對創造本身的一種激勵,鼓勵大家做出自己的風格,即使在大街上已經滿街都是,你依然可以tweak and twist,在既定的基礎下做出改動。
GQ:評價一下出現在我們這期中的東倫敦男孩你會說什么?
區楊:我對他們沒有具體的意見,我覺得穿著根本不是讓你立足于東倫敦的條件(那些只是hipster的做法),我覺得你需要為這里的氣息(vibe)做出你應有的付出,你才會真正覺得自己屬于這里。穿著是受到在地文化影響衍生出來的行為,所以我覺得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這些文化都代表了什么符號,不要隨便把這些符號穿戴在身上,讓自己裝成某一個群體。我個人覺得對衣著所代表的文化和年代需要有非常深入的了解(這用于判斷你是否屬于這個群體),以及對各品類的衣著由來的探索(這用于判斷你是在意衣物制作的質量、還是只是一個look無所謂品質、還是你為之打動的一個品牌悠久的理念)才是應該讓我們消費它們的最終理由。
攝影 徐駿
造型 文字編輯 張晨蕊
采訪 徐沉沉
聯絡編輯 張慧萱
時裝助理 何龍 王儲
化妝 李佳臻
發型 劉濤
模特 胡佳斌 羅文杰 李晨(龍騰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