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認的觀點是月亮是在45億年前形成的。原因是一顆火星大小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小行星名叫“Theia”。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科學家嘗試著模擬這一過程。他們碰到了一系列問題,統稱為“月球悖論”。所謂月球悖論就是組成月球的物質不符合月球碰撞形成說。
各種根據月球碰撞形成學說進行的模擬顯示:Theia撞擊地球后,大部分的物質飛出地球而組成了月球。所以月球的組成成分應該和撞擊地球的Theia相近。同時,Theia和地球的物質組成并不太可能一樣。所以,月球與地球本身的物質組成理論上應該不同。
但是,對地球及月球上的物質取樣分析,并作同位素測定結果卻大相徑庭:地月組成成分非常類似。所以科學家開始質疑主流的月球相撞形成論。
最近,研究者們對這一發生在45億年前的碰撞有了新的認識。一篇發表在Icarus刊物上的對月球悖論提出了一種解釋。來自瑞士Bern大學的研究者最近在這一問題上取得了突破,提出了月球悖論的一個解釋。
他們使用了電腦模擬以檢驗各種碰撞的過程。其中一種情況就是“撞了就跑”。也就是很大一部分地球物質被撞入了繞地軌道。他們相信,這項模擬實驗會最終解決月球悖論。
論文的第一作者Andreas Reufer說道:“我們的模型考慮了以前從未被納入計算的變量,我們認為發生撞擊的兩個物體(地球和Theia)的相對速度比現在的猜測要高的多。這帶來了對撞擊小行星來源的猜測,以及對那個類地行星(即月球)的形成過程的新猜想?!?/p>
“雖然他們暫時沒有做出完全符合地日系統一切參數的模型,但他們已經離成功不遠了?!盜carus期刊的編輯Alessandro Morbidelli補充道。“所以,我們相信,如果研究小組的人們使用窮舉法逐個修正模擬過程的所有參數,長期懸而未決的月球之謎一定會得到解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