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是“無數次”參觀表廠(這個數字只是形容詞,并非量化)但每一次都有一種拍案叫絕的沖動,只有在參觀表廠之后才明白那些匯聚到尺寸不過41mm+的腕表,原來背后要有這么多人,走這么多工序,耗費那么長時間,才有機會和因緣戴在你的腕上。你可知,你的腕表背后,有多少人在細心打磨,才造就你今天的“時間”嗎?通過我們近期參觀的蕭邦表廠,帶你看看腕表表廠,也聊聊,表為什么會值這個價。今日開講第一課:復雜功能制表師。
制表師的工作是組裝和調校性能最為復雜的鐘表。這些精密機械的天才專注于陀飛輪擒縱機構、萬年歷裝置、以及報時機制。他們的作品猶如一個細微復雜的立體拼圖,組件以成套組件形式送達。值得注意的是,一枚相對復雜的機芯一般不少于350個組件。
隨組件附有一本相對簡潔的技術資料,指明機芯的各項規格和應規避的技術誤區。這里沒有「操作記錄」,即指引鐘表師一步一步完成組裝的指南。「我們知道該怎么做」,制表師笑著說,「只需看看組裝圖紙就明白了。」根據圖紙,他們按部就班地從頭開始組裝工序,所有組件都非預裝組件。
制表師必須從頭開始親力親為,從組裝軸承,到寶石鑲嵌,即在主夾板和夾橋上安裝紅寶石,一直到機芯組裝完畢,再裝殼,甚至還要檢測表頭的防水性能!
在整個機芯組裝的過程中,他們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難居然是:如同我們可以想象到的,所有的組件都精細入微,有些組件甚至會被呼出的氣吹走,鐘表技師們最大的顧慮就是擔心不小心損壞這些組件,比如螺絲刀力度不夠精確就能輕易損壞某些組件。
大部分的組件在組裝前就經過精細而昂貴的表面處理(拋光、拉絲、倒角、電鍍……)。
它們不僅體積細微,某些組件還極易破碎:如果說硅質齒輪和擒縱叉堅硬耐磨,同時它們又如同玻璃一樣易碎。某些超級復雜功能機芯,其組裝通常要耗費整整三周耐心細致的人工,僅僅是一個陀飛輪的組裝就需要整整兩天的時間。
組裝完畢后還需要調校機芯的精準度,然后再送至瑞士官方天文臺檢測中心(COSC)進行檢測鑒定。這一工序俗稱「achevage」,調節并在必要時更換組成調校機構的組件:擒縱叉、游絲、擺輪。調校中最為精細的操作之一是調節擒縱叉瓦的長度。
這些細小的紅寶石位于擒縱機叉的終端,其作用是優化擒縱齒輪穿透度。在擒縱叉的另一端,制表師則對其實施「ber?age」,一種特殊的打磨工藝,把叉角磨圓,以減小擺輪每次來回擺動所帶來的摩擦。調校工序同樣是一種顯微鏡下的手工工序,類似「顯微外科」,其操作精度幾乎以微米計。因此,這些「職業分毫必究者」,如同他們自己戲謔的一樣,每天所做的就是以指頭活動締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