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愿
從《愛情麻辣燙》《昨天》《洗澡》《向日葵》《落葉歸根》《無人駕駛》一路走來,張楊不變的依舊是關注現實的人文關懷,是關乎理想跳脫藩籬的思想,是這種十多年積累下來的接地氣的口碑。
張楊說,我一直對老人題材感興趣。我的幾乎每部電影都有老年人的戲份,更確切的說,是父與子的一種矛盾沖突關系。因為這一直都是他的一個心結。
張楊的父親張華勛曾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知名導演,國內第一部商業片《神秘的大佛》就是出自他手。這位“獨裁老爸”讓小張楊吃了不少苦頭,“從小我父親經常揍我。比如說每次我爸用放在門后的木棍打完我后,我都會偷偷把木棍扔到屋頂。而正因為如此,他下一次會打得更兇。”
張楊將父子關系總結為“兩個男人力量的抗衡,永遠都處于對立的局面。”他說,孩子從很小就會用自己的角度去審視父親;“父親像一座大山,佇立在你的面前,你不得不去面對”,張楊說:“我們很難溝通。他就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來約束我,用他的想法來為我設計某種環境,這種做法只會令子輩更加反感和排斥。”
所以電影就成了他們溝通的唯一橋梁,不知道這是不是這對導演父子的宿命。
“我們不會就創作上進行交流,我只會給父親看我的片子。”這話張楊說的斬釘截鐵。
《飛越老人院》對于這對父子而言是一場真正的轉折。張楊第一次以父輩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張楊的父親也在兒子的電影里第一次做了演員。從拍攝到宣傳,父子倆的第一次合作讓他們在半年的時間里的溝通超越以往任何時候。
面對父親在宣傳期間的大力協助,張楊說自己不會用一種正式的方式直接表達感謝。他說他知道父親正在籌備辦一個的書法展,在忙完電影的宣傳之后,他的工作重心就是幫父親達成這樁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