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時年48歲的李開復選擇從零開始,以其在蘋果、微軟、Google這些全球最領先企業的近二十年管理經驗,在中國創辦一個新概念企業。“創新工場”其全新的理念、務實的工作方式,不但有望建立一種全新的企業模式,更重要的是,李開復的作為將在中國青年學生中產生深遠影響。他畢生愿望中的一條就是,“他在中國崛起的時代幫助了眾多青年學生”。
“開復老師”
年度創業者 李開復
李開復,49歲,中國臺灣人。曾先后就讀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學院、卡內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后擔任副教授。曾在蘋果公司和 SGI公司任管理工作,37歲加盟微軟公司,隨后創立了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2005年加盟Google公司,擔任Google全球副總 裁兼中國區總裁一職。2009年9月4日,宣布離職并創辦創新工場,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一名剛從清華畢業的工程師在新浪微博上感慨,“有些問題,開復大叔也給不了答案。”幾個小時后,他的微博上多了一條回復:“大叔在這里,什么問題啊?”
這樣的舉動,著實把創新工場的同事們嚇了一跳,這對笑容的位置都異常精準的李開復來說,是很“出軌”的行為了。
“開復這次拼了”——這是創新工場工作人員對今年李開復表現的概括。然而,這種“拼了”,還是“很李開復”。
他調早了時間,每天雷打不動,早上6點就開始回復郵件,從產品建議到追問工作進展,從幫助一些“工友”(李開復要求這么稱呼員工)制訂“個人學 習計劃”,到督促年輕工程師改善個人衛生——有同事把這些李開復親自擬訂的個人學習計劃、個人衛生改造計劃,就貼在自己的辦公桌上,他們像遵守大學老師給 的方案一樣,以此進行人生課程的進修。
另外一個拼了的表現是,即使風濕痛,他仍堅持用一周時間走7個城市做應屆生招聘,返京后又每天用數小時電話追擊其中表現優異者。為招募一名高層人才,他甚至在北京、深圳四度宴請對方。
對人的挖掘和教育能力——這是李開復認為自己最擅長做的事情,也是他決定“拼了”后著力最多的地方。
李開復自己講過的故事。1998年,微軟CEO斯蒂夫?鮑爾默訪問中國,有一天下午,李開復原定與鮑爾默一同拜訪時任中國總理的朱镕基,但那天 上午微軟研究院還安排了一個面試,其中有一位很優秀的博士,把李開復、沈向洋一幫聰明人提的4個難題答對了3個半,于是李開復就告訴鮑爾默,“你自己去見 總理吧,我要去見學生。”那天下午,他真的把見總理的時間給了這位博士。事后他解釋原因,因為“人是關鍵”。事實上他以為,自己恰恰就是從這個認識開啟了 后來的事業。
李開復
白色襯衣和黑色西裝,橢圓形的金屬框眼鏡,整整齊齊向后梳的三七分黑發,左手無名指上的婚戒,笑容可掬的和善面孔,慢條斯理的講話,似乎從他在中國公眾面前出現的那一天起,李開復就是這副模樣。
禮節是個好東西,可以以此獲得相處的舒服距離。然而,這也是一種保護自我的包裹。自稱喜歡人的李開復,卻把自己包裹在這樣標準的禮節中,連與他認識多年的好友都說,從來不見他音調抬高一分,也沒見他主動和誰勾肩搭背,無論多慌亂的情形,他都不會讓頭發亂掉一分。
李開復活得像個修行的人,頑固恪守著他內心里認定的一套套的方式。事實上這樣的人都有個龐大目標支撐。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影響力。”——李開復這么回答。
或許正因此,從擔任微軟副總裁有足夠的關注度開始,李開復就特別注意演講。10年來,他做了至少300場大學演講,在“我學網”上為50萬個注 冊用戶答疑解惑,給中國的大學生寫了7封公開信。最夸張的時候,曾密集安排32場大學校園演講,幾乎一天一場。早上坐6點的飛機,中午到了就開始安排采 訪、校領導會面、學生交流,然后是晚上7點的大型演講,深夜還要大量地回復郵件,“似乎是不用睡覺的鐵人”。
……
關于創新工場,李開復解釋過創意的由來:“我這一生最得意的事情是大學生中的影響力。”“我個人最有價值的資產是在蘋果、微軟、Google學到的創新、管理和企業文化。”“現在有機會在‘創新工場’這個新事物中將這兩者結為一體。”
創新工場是2009年6月份李開復躺在病床上等著做手術時琢磨出來的。
時至今日,還是有很多投資界人士表示看不懂創新工場,“李開復做的不是簡單的投資,而是天使投資+獵頭+創業教練。”這更像個學校的架構,首先 找資金建設校園和實驗基地,然后找人,再把這些人拉到基地鍛煉。“不一樣的是,這個實驗基地需要的錢更多,而且不是什么化學實驗,而是關于如何賺錢的實 驗,然后,這個校長還希望有的基地直接用來掙錢,這很奇怪。”
鮮為人知的故事是,李開復的首選的確是辦學校。2000年左右,他計劃在中國辦一所私立大學,甚至已經有人同意拿出16億元投資,但努力到2004年,這個計劃夭折,原因是“外籍人士不能辦私立大學”。
……
創辦創新工場,李開復收獲最多的,就是他認為最“關鍵”的人。僅創立6個月的創新工場,已收到10萬份充滿渴望的技術人員求職書。“我們宣布公司成立的當天,就收到了7000份簡歷,”李開復說:“我們不得不專門寫了一個軟件,以便更好地篩選這些簡歷。”
通過了簡歷篩選的申請者還要回答3個關鍵問題:“你寫過多少行代碼?你是否愿意每周最少工作80小時?你會不會接受大幅降薪?”如果創業者的答 案是“非常多”、“愿意”和“接受”,那么這些創業者將能獲得該公司的一份股權,“如果創業成功,他們就將變得非常富有”。如果他們不能確定,李開復的答 復便會是:“抱歉,我們不適合你。”
這3條標準之所以這么嚴苛地執行,在于李開復要求創業者在公司起步階段,將個人生活暫時擱置一旁:“他們會說這是他們喜歡做的事情,但他們需要確保,其喜愛程度足以讓他們愿意在未來兩年里,將全部生活用于創造產品。”
李開復確實充分調動起他找來的人,據他描述,他上午到達辦公室時,“經常看到地板上散落著工程師的睡袋,他們沉浸于工作之中,常常數天沒有回家。”
……
這個辦公室很小的創新工場實在有點過于簡單,像個小作坊:沒有體面的大堂和前臺,一進門就能看到如網吧般排列著的長桌和筆記本電腦。向右轉就是李開復的辦公室,透過玻璃墻,他能夠看到他的同事們匆匆穿行而過;同樣,他的同事們也能看到他的一舉一動。
唯一顯得與其他公司不一樣的,就是這個公司的氛圍和李開復的管理哲學。李開復提倡稱他的同事們為“工友”,“我們這里不允許用員工這兩個字,我 們都叫工友。因為員工,感覺就是我是老板,你是為我打工的。工友就是說我們都是朋友,我們一起工作,都是為了創業的使命和目標而努力。”
或許李開復擅長和敏感的,是發掘人身上的功能性——人如何與社會發生的部分,也就是如何成功的部分。
除此之外,李開復并不習慣和人過分親密。他和同事們討論的問題絕大部分是關于未來、關于成功、關于這個國家、關于這個世界——他是個活在“大語言”中的人。
為了激勵“工友”,2009年圣誕前夜,李開復才破天荒地,將他創立不足三個月的創新工場的全部成員邀至家中召開Party,并拿出一些自己收 藏多年的紀念品逐一分享。在此之前,無論在微軟還是谷歌在華創業初期,李開復總是保持著他認為與所有人該有的距離,從未邀請任何同事到家中做客。
……
創新工場即將迎來創立的一周年。這段時間以來,李開復和他的團隊正在精心策劃一個大的發布會,來向外宣布進駐創新工場的項目,并且展示這些團隊的產品。
李開復描述過最好的打算:那里面有“幾個可以馬上上市的公司和一些人們常用的產品”,以及“可能未來八到十年內改變人們生活的項目”。
李開復還描述過創新工場最壞的打算:“就算我們的公司都不成功,可我們每年培養50個人,10年下來也可以培養出500個獨立創業的人才,即使只做一個獵頭公司,都會有合理的回報。”
或許,創新工場確實是另一種形式的學校,而人才,正是李開復認為自己這一輩子最值得開發出來的、最重要的產品。
事實上,從谷歌離職后,李開復更頻繁地講起自己對終老的打算:“我希望百年之后,我的墓志銘上,留下的是這樣一段話:李開復(1961…20??),熱心的教育者,經過寫作、網絡、演講,他在中國崛起的時代幫助了眾多青年學生,他們親切地稱呼他:開復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