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培明小傳
1960年生于上海,1980年赴法定居,1986年畢業于法國第戎國立美術學院。1987年,嚴培明以一系列“反肖像”的單色巨幅肖像,引起西方藝術界注目;
1991年,他的作品進入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之后多次在歐洲著名機構舉辦個展,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里昂雙年展、伊斯坦布爾雙年展等重要國際大展。
2009年,嚴培明成為第一個于有生之年在盧浮宮舉辦個展的當代藝術家,并獲頒法國榮譽騎士勛章。
2010年上海世博會,他受法國館委托繪制展出大型公共藝術。
2014年5月18日,他的最新大型個展《這樣死,這樣活》將在遷址到北京平安大街玉河后的天安時間藝術中心展出。他以才華橫溢的筆觸深刻觸及人、生死、環境和社會問題,作品氣勢磅礴,飽含生命體悟,評論家侯翰如曾經稱他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堅定、最不妥協的畫家之一”。
?
1.
嚴培明在上海蘇州河邊的畫室待了一個多月,這天上午,他迎來了一個重要的時刻。他完全進入戰斗狀態,舉起超大號畫刷,把畫布打得噼啪作響,最后,他找到一桿“丈八長矛”,左右涂抹了幾筆亮色,遂扔下武器,轉身離去。?
2米×2.5米的畫布上,陰云密布,一只老鷹低頭展翅逡巡。與之毗鄰的畫面里,是著名的“遼寧號”航空母艦,泊在同一片風雨飄搖的陰云之下。兩聯畫有一種悲愴的詩意,肅殺緊張到極點,讓人不敢多看。
畫家摘掉紅色乳膠手套,大搖大擺坐進沙發,點起一支粗雪茄,翹起的皮鞋上濺滿顏料。他在享受這一刻的勝利。這只鷹的出現,讓縈繞在他心頭多日的物象、環境、人之間的關系豁然開朗,連遠在北京的展廳布局效果也陡然“明亮”起來。
這樣的時刻,在他長達30年的職業生涯中,并不罕見,但為此,他幾乎每時每刻都處在生死未卜的搏擊之中。這是一個人的戰斗。在盧浮宮的一張海報上,他身著白色長袍(其實通常是一件斑駁的白色連體工作裝),長矛握在胸前,十足的武林高手。而背后,一個展覽、一個新主題,可以讓他不停歇地思考好幾個月,各種未竟的細節在腦子里盤旋,消耗大到影響睡眠。一旦想好落筆,他就會“把想說的話一口氣說完”,速度和力度驚人,一張畫差不多一天就搞定。此后,評判一張畫好壞的標準完全在他自己,只要他滿意了,這就是一張好畫,和別人無關。
屋后傳來腳步聲,嚴培明扭頭大聲道:“王老師,我畫好了,哈靈。” “哈靈”是上海話,大贊的意思。王老師叫王申生,是30多年前嚴培明在閘北區工人文化宮的輔導老師,那時,少年嚴培明心心念念想考上海工藝美校,但因為文化課不過關而落榜,去了法國。去國30年,嚴培明已是首屈一指的國際大畫家,但王老師仍是他的教練,是他在每次回國,拳擊賽“中場休息”時最希望見到的人。在自己人面前,他從不掩飾自信和驕傲,也從不掩飾自己的戰戰兢兢與挫折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