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想對得起觀眾那50塊”
吳彥祖與馮德倫的淵源,自然是1997年拍攝的《美少年之戀》,兩個都堪稱驚艷的少年,穿著白襯衫,在俚俗市聲里眉目相連,自然有更袒露的鏡頭,他們胸與腰的線條收束在白色棉質(zhì)衣服里,他們的欲望一點兒塵埃都沒有。
“你們到底是不是那時候才認識?怎么能那么親昵?!”吳彥祖嗔怪著輕拍桌子,“那是我的演技好不好!”
舊事重提,他絮絮講當日憋悶:除了鏡頭前,馮生一句話都不肯跟他講,“這個人怎么這么酷?!”馮德倫偷笑,“那時候我覺得中國人要講中文,在美國讀書的時候看到很多中國人一點兒中文都不講,就看不起,所以看到他就想欺負一下,憑什么你一來就做主角?我要跟他講英文,他一講英文我又開始講中文,就是讓他聽不懂,日子沒有那么好過!”
可是那時節(jié)香港電影來來回回就那么幾個新人合作,久了、熟了,漸漸覺得“這個美國仔OK啦”,“我看到他的努力。小時候交朋友就是一瞬間。他剛來的時候一點兒中文不懂,到現(xiàn)在可以講到這種程度;還有廣東話,靠用拼音標注臺詞學會,到現(xiàn)在也不懂看,說起來一點兒問題沒有。他不簡單,有機會,會爭取,然后紅了。這是他該得的。我看過有人有最好的機會但是不努力,便不紅了。”
吳彥祖也慨嘆馮德倫的努力,“我知道他想當導演,很早就拿DV拍短片,我一直支持他,到他導演第一部戲,我馬上答應(yīng)做男主角,因為看到他有導演的天分。”馮德倫拍《太極》時,身為監(jiān)制的吳彥祖去探班,看到那樣大一個景,遇到各種突發(fā)狀況,他鎮(zhèn)定自若一點兒脾氣都沒有,“想想從最初的DV片到現(xiàn)在他走了多長的路,這個朋友長大了”。
努力是一件需要時間證明的事,友誼也是,需要尋找彼此身上令自己欣賞、敬重的部分,需要養(yǎng)成絲絲入扣之處。他們的相通點著實不少:都有拋卻浮名的自覺,也都在內(nèi)里存著一些身在其中但總能跳脫出來的幽默感,“遇到一個困難,當然是辛苦的,但最后我們都會笑出來,而不是罵來罵去。”吳彥祖會拍《四大天王》諷刺藝人們的自我宣傳,馮德倫就自編自導自演《老馮日記》拿自己開涮,戲里那個叫馮德倫的人著實小男人,小自私和小掙扎都很淋漓。他們都做不到災難深重憂國憂民,諷刺過了,表達過了,他們倆都選擇回到自己的日子里去,他們保留著憤怒感,但并不鼓吹所有人都去為更好的獻身,而只要求自己力所能及。
現(xiàn)在他們要一起做一番事業(yè)了,“突圍電影”有的是沖力,“我和Daniel合得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都不把錢看得那么重,當然希望賺錢,但是作品是更重要的。”他給陳奕迅拍MV“從來沒有拿到過錢”,都在最后補在作品上,“錢可以從別的地方賺回來,電影出了就是出了,最重要的是對得起觀眾掏的50塊錢”, 他們也對得起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