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識
?
初識加藤嘉一是在3月底的上海。運動鞋,牛仔褲,皮衣,寬大的墨鏡遮住一半原本就瘦消的臉,與在電視熒幕上正裝的加藤判若兩人,以至于我們對視了2秒鐘直到他摘下墨鏡后,才算把他認出來。
生活中的加藤嘉一就如他的這身行頭一樣,透露出自由與自我。他就是打算以這一身休閑裝扮去面對今天的工作——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一學期的跨文化傳播。顯然復旦的同學很買賬,課前10分鐘,階梯教室的8成座位已經(jīng)坐滿了人。
在課后與學生的交談中我們知道,為了聽加藤的課,有一位女同學特意坐動車從安徽趕來,還有幾位是從天津飛過來的。當然也要算上從北京飛來的我。
因為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加藤的家鄉(xiāng)伊豆總惹人遐想,而這位“伊豆的少年”在中國大學生中的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在鳳凰衛(wèi)視、央視等電視媒體頻頻出現(xiàn),大大增加了他的知名度。善于用一個日本人的視角來闡述中國問題的獨特見解讓加藤嘉一這幾年越來越紅。他在新浪微博上的粉絲數(shù)達137萬人。
媒體喜歡機靈、帥氣、充滿表達欲的加藤,加藤也深知利用媒體擴大影響力。他成為FT中文網(wǎng)最年輕的專欄作家。每個月要寫25篇專欄,從2006年以來,專著、譯著、編著了共計15本書,還有教課、做科研項目、調研、主持……他以“中國問題專家”的身份侃侃而談。就高鐵事故深思,就地溝油現(xiàn)象譴責,就中日摩擦發(fā)言。越來越多的人留意著這個年輕的日本人又在說些什么。
高中畢業(yè),他順利考上東京大學法律系,卻無力支付學費。他想走公派留學的路子。中國本不在他的考慮范圍內(nèi),但他的選項里沒一個地方比中國更便宜。權衡之下他來了北大?;蛟S那時的加藤并沒有想到,讓他真正開始實現(xiàn)理想的地方,正是中國。在中國的意外成功被他認為“是中國拯救了我”。
加藤擁有一些典型日本人的特點:勤奮,認真研究,目標明確。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日本式的勤奮與隱忍。“日本人的安全感是從生活規(guī)律中來的,”他說,“不像中國人把安全感寄托給房子和車?!钡珜θ魏我粋€作者而言,每月25篇的專欄都是接近毀滅性的消耗。為了給自己充電他每天要讀一本書。問他現(xiàn)在最想做什么,他答坐牢,“這樣就有時間看書啦?!?/p>
加藤說,在26歲時他看過一位老中醫(yī),而在老醫(yī)口中,他的身體年齡是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