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與藝術
? ? ? ? 演員不腕兒,容易賣賠,題材不“俗”,也容易賣賠。“所以就是像有一些戲,播的好的戲,我們所知道的比如說《空鏡子》、《激情燃燒的歲月》,這都是當時賣賠了的戲,就是因為它們都是偏藝術性,當時電視臺就覺得,這個肯定沒收視,完全是意外紅的。”
? ? ? ? 在錢面前,大家似乎都遵循著“保險起見”的生存法則,從投資方到主創再到電視臺,寧愿緊握收視慣性這根稻草,也不愿做藝術創新的“犧牲品”。“這也是為什么中國電視劇的題材都一撥兒一撥兒地來,婆媳大戰紅,婆媳就永遠在大戰,諜戰劇直到廣電總局說‘不能弄了’,才改換到家庭倫理。”
? ? ? ? 很多“勤奮”的編劇看準市場需求,樂此不疲的進行創作,面包到手,藝術卻丟了。“所以我覺得大家真的就是在掙錢,沒有人在聊藝術性,所以你也不能怪電視劇越來越差。”講到這里,趙趙的臉上閃現了一絲無奈,面包和藝術放在一塊,大部分人還是選擇了面包。“歸根結底還是個體制問題,沒有鼓勵這些藝術性的東西。”趙趙也邊自嘲邊慨嘆:“我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可能每個人對錢的安全感的需求度不一樣吧,但是我是覺得你原始積累到一定程度,是不是該出點好看的東西呢?”
盛世浮躁
? ? ? ? 如今的編劇行業,樂觀地看,已到盛世,悲觀地說,有點浮躁。 “我有一次看了一個戲,四個人在這,A說‘他沒吃飯’,B說‘啊?他沒吃飯啊’,C說‘他怎么沒吃飯啊’,D說‘那就可以吃飯了’。”趙趙大笑著說,“這也太好寫了吧,兌水兌到什么程度,我一看差點沒把我鼻子氣歪了。”
? ? ? ? 一般來說,編劇寫一集電視劇要一萬五千字左右,一部僅20集左右的電視劇就是30萬字,算得上是一部長篇小說的字數。要出本兒快,需要討巧,太會討巧,卻會影響質量,這也直接導致了抄襲現象在編劇行業的滋生繁衍。“我就不知道什么時候抄襲成為了一件可商榷的事,只要他是明星,他就是對的,只要他有收視率,他就是對的,我覺得大家現在三觀完全顛覆了。”
? ? ? ? “電視劇,我以后可能會寫的很少很少。”現在的趙趙全身心地投入到小說創作當中,“有志于寫字兒”的她開始為自己服務,跟隨自己的意念。提到對未來編劇業的期望,趙趙希望電視臺在購買電視劇的時候要更看重藝術性,與此同時,影視劇宣傳正確的價值觀也尤為重要。“真善美的東西,我們電視劇里沒有。”快言快語的趙趙說得很形象:“(像婆媳大戰),我就不信中國人天天關起門來都打成那樣,我怎么就不信呢,我沒見哪家是那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