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乎
我們通常關于青春會說的那些傻話是,啊,時間過得好快一晃這么多年過去了……現在不是沖動的年紀了激情不再了……就好像你的青春是別人替你過的。其實呢?青春就是你的一部分罷了,不用拔高無須抹殺,在任何人身上都一樣來去不增不減。所以,和二十多歲的人紛紛說自己開始老了一樣,說自己的心永遠年輕什么的也是鬼話一篇;至于把握當下之類的話,商人們說說也還罷了,自己說給自己聽就……就有點像反復確認自己的性別,就有點像天天用手機標出自己的位置,就有點像生了病首先上微博去呻吟。
有些青春就是病過一場。有些青春就是無法標出位置。有些青春則是性別模糊。
當然,更多的青春還在涌來。像春日里破封的浮冰,冷冽,尖利,閃閃發光,有力量,有硬度,有所謂純潔,還有隆隆的巨響。之后它們會融化,投入大河,泥沙俱下。這就是青春的變形記,無論看起來多么獨特,其實終于是普通到無形的。
很多導演都有自己的青春片。特呂浮的《四百下》,是少年心情與外在世界的接駁。賈樟柯的《小武》,則是社會棄子游絲般的放浪生機。導演把自我熟知的世界經驗放入作品,純屬直覺,就像一個種子長成樹木總要讓人看到,遇到風就會搖曳生姿。
電影是個小徑分岔的花園,趙薇選了另一條路。她沒有把自己放那么多進去。問她這部片子是給年輕人看的嗎么?她說不。不一定。反倒是60、70、80年代的人可以看看。這片子可能更多是屬于他們的。關于青春有話可說的那些人。當然過于考慮觀眾的接受度,也無法面面俱到,現在第二度剪出的版本就是她認可的,“不管那么多,我懂就行啦!”
當然一個創作者總是希望受到肯定。這個權利將毫無保留地的屬于大多數觀眾。如果假扮作一個觀察家的話,我得說趙薇真還挺在意外界評價的,當她知道熟識的記者正在看片子,就一直在說,她怎么還不打電話來,應該看完了吧,我想聽她的意見!
盡管她開玩笑說第一個作品對自己要求不能太高,但無論多高的樹都會對風最敏感。除了她沒第二個人有這感受。
趙薇的青春當然是在全國人民的注視中度過的。
關于她的那些風光旖旎姹紫嫣紅詳見百度百科與各種影視劇作品。
而現在,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洗盡鉛華”之類的詞,人家趙薇自己從來就不化妝。百分之九十九的情況下都不化。
也不要說什么她導了一部戲之后“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拍電影又不是發獎金。
俗詞兒濫用會要了親命,曾有記者問她何時能拿奧斯卡,她停了兩秒說,我還挺愛做夢的,但這個真沒做過……
她倒是不懼面對各種提問,反正“沒意思的問題就會說我對這事沒什么可說的你問下一個吧”。
她說,不喜歡拋頭露面。其實在家留給自己的時間還挺多的。
干些什么呢?
就是很無聊的生活那些事了。寫出來也沒意思。但是別人不知道還以為我挺忙的(偷笑)。
她確實在計劃未來的下一部導演作品,但首先要出演關錦鵬的一部新片,她演一個“寫東西的人”。電影本來叫《放浪記》,但是被認為太放浪了,要改名。于是她演的那個寫東西的人寫的書就叫了這個名字。放浪亦是錯。世間奇談譚怪事天天有,早已不足為奇。
這之后,她會拍一部文藝片。自己仍是不演。看別人演。
她始終不會只為了當個導演而去導一部戲,她不要這種名義。
至于她為了什么,想要什么,你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