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讀薩特的一本小說,里面有一個人,天天坐在圖書館里看書,按照字母順序,他已經看到L。這個形象頑強地占據著我的腦海,好像是一個真實的人,我長大了,工作了,人到中年了,他還在圖書館里看書,這20年過去,他應該讀到X了?這樣的一個人不可能走出圖書館,他在那里迷失,在那里終老,在一排豪薩語寫就的書下面,他忽然感到疲倦,頭一低就死去了,過了好久,人們才會發現他的尸體,這可能是他最好的結局。當然,我想,現在他還沒有死,不論外面多熱鬧,他還在圖書館里讀書。
我大學畢業那一年,忽然發覺,以后可能再也沒有這么一個方便的圖書館了,走十分鐘路,就可以在明亮的燈光下讀書,我和朋友發誓,要把開架文學館里的書都借遍,在所有小說的借書卡上都留下我們的名字。像許多青春誓言一樣,我們這個計劃執行了兩個月就不了了之。據說,錢鐘書老先生有一年參觀英國的某圖書館,那里的負責人炫耀藏書的豐富,錢老先生說,“是啊,不參觀這里,我還不知道有那么多書都是我不想看的。”我敬佩這句話,但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好書,我們一輩子都不知道它們的存在,更不要說去閱讀它們了。
這種“知也無涯”的感覺總會刺激你,在上世紀60年代,有一個美國嬉皮辦過一本雜志,叫《全世界的目錄》,幾十年之后,我們有了GOOGLE,有了GOOGLE BOOK,有了KINDLE閱讀器,有了IPAD,有數以萬計免費的書。即便今天的皇帝,也不會想著去編纂“四庫全書”,我認識幾位年紀大的朋友,都慢慢將自己的閱讀局限在一個相對狹小的領域,我們不能掌握的東西太多了,我們的閱讀應該是一個可以控制的行為。
去年,在倫敦的約翰遜博士故居,我看到他編寫的英語詞典,這個老頭兒是世界上第一個編撰英語詞典的人,幾乎是憑借一己之力,為每個詞尋找最典雅的例句,最準確的釋義。這項持續多年的工作將給他帶來怎樣的滿足呢?后來才有了OED(《牛津英語詞典》),編輯團隊征集“志愿者”,誰愿意讀書,為詞典提供例句都可以報名參與。“一支龐大的部隊將手拉手地布滿這個島國,他們將拉開一面大網,把一切英語文獻都收羅在內。”當年的辦法是書信來往,編輯們要搞清楚一個紡織方面的術語,必須寫信向紡織業的專業人士請教,為搞清楚一個安達曼群島來的詞匯,必須寫信給當地的政府部門。如今,OED網絡版每年有二百多萬人查閱,而1989年修訂的新版本二十年來不過賣出了3萬套。此后修訂的OED也不會再出版紙質的印刷版了,網絡詞典Wordnik的創始人說:“我想讓我年幼的兒子把紙質詞典看做像八軌道磁帶一樣的老古董,一種因為用處不大而消亡的形式。”
當年上托福課,課間休息時,就看見我們的老師坐在那里捧著一本《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老師說,這詞典不過七八萬個詞條,慢慢看總能看完。那時候網絡還不怎么流行,手機也不普及,我的書包里總背著一本《牛津初階英漢雙解詞典》,后來,我的手機下載了詞典軟件,電腦上也有金山、靈格斯等一堆詞典,有不認識的字用鼠標一劃,詞義自動浮現,沒有例句,解釋極簡明。我們好像再也不用翻厚厚的詞典了。但我總想著,早晚有一天,我應該讀完一本《牛津中階英漢雙解詞典》。
我10年前買了一套20本的中文版《不列顛百科全書》,一直打算有朝一日,將它通讀一遍,變成一個淵博之人,十年來發現,我查閱它的需求越來越少了,它僅剩下裝飾作用,在書架上最高的那一排。誰都不可能窮究一切色法,我會放棄某一個閱讀領域,不看任何商業或傳媒類的圖書,不看任何勵志圖書,不看任何中國古籍,但是,我真的希望,有一天,能從A到Z,看一本字典或一套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