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涩涩涩/欧美人体做爰大胆视频69视频/日韩欧美小视频/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專欄

貓書狗書

人與寵物相處,才明白我們是一群物種中的一種,我們都面臨大自然的威力。

苗煒2012.04.06

貓書狗書

  我的朋友要出國辦事,把他的一只13歲的老貓寄養在我家里。我從來沒養過寵物,學著伺候這只老貓,給他端屎端尿,喂他吃飯。春節期間過了幾天和老貓同吃同睡的日子,吃,睡,我寫字,他看著,我鍛煉身體,他就撓沙發,吃,睡,然后他的妙鮮包沒了,我的速凍餃子沒了,出門買了一堆金槍魚罐頭,我和老貓都能吃。有時候,老貓和我在沙發上躺著,有時候,老貓躥上床,打量我,我和他相互打量,我不知道他腦子里想些什么,就買了一本《貓的心理》看,那是本圖畫書,畫出貓的動作,然后告訴你那些動作表明什么。又買了一本寵物雜志看,正如時尚雜志都分成了女刊和男刊一樣,寵物雜志也早就分成了“貓刊”和“狗刊”。

  《紐約時報》前些天有個報道,說以往,動物在大學里都是屬于科學研究范疇的,小白鼠待在心理學實驗室,牛是獸醫系的,猴子是神經系統研究用的,現在,人文學科也開始研究動物了,哈佛大學開了門選修課叫“人,動物,機器人”,達特茅斯大學有一門課程叫“西方文學中的女人和動物”,紐約大學有一門課程叫“人與動物之間”。類似的課程越來越多,藝術、宗教、社會學、文學及電影領域,都開始關注人與動物的“交互性話題”。美國大學中關于動物與社會研究的課程約有100門。一位哲學教授,有一本專著將在今年春天面市,書的名字叫“Thinking Animals: Why Animal Studies Now?”,據說其主要論述的,人與寵物相處,才明白我們是一群物種中的一種,我們都面臨大自然的威力。有學者說,絕大多數時候,動物死了,人吃動物,兩者之間才形成交會,但人與寵物關系也是一種重要的研究領域。法國哲學家德里達曾經深刻考慮過:我們怎么看待動物?我們為什么要和動物保持距離?德里達寫過一篇文章,大概叫“我養什么我就是什么”,詳細記述了他和他的貓。

  我看過基思·托馬斯的《人類與自然世界》一書,書中這樣記載,在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時代的英格蘭,人們根深蒂固地認為世界是為了人類而被創造出來的,其他物種都要從屬于人類的愿望和需要。“上帝為人類創造萬物,而為自己創造了人類。”那時候的博物學家說,上帝造了牛、馬為我們干活,造了狗為表達深厚的感情,造了雞為表現“對半封閉狀態的滿足”,而寄生蟲必不可少,因為它激勵人類養成清潔的習慣。這種以人類為中心的觀點更有助于對自然的征服,在歐洲,英格蘭是最依賴動物的國家,18世紀初,英國每人每英畝可耕土地上家養牲畜的比率比荷蘭之外的任何國家都高,大量吃肉被認為是幸福生活的標志。皇家學會鼓勵研究動物,其初衷就是要斷定它們“是否對人類有利,或作為食物,或作為醫藥,這樣或那樣的用處是否能夠得到進一步改善”。斯圖亞特時代的醫生則從解剖學上驗證人類的優越:“人,腸道蜿蜒曲折,因此食物得以較長時間地留存,他便能夠更好地進入崇高的沉思,從事有益的教會和聯邦事務。”

  去年,我收到一本書,名叫《阿弗小傳》,作者伍爾芙,阿弗是英國女詩人勃朗寧夫人的愛犬,傳主和作者都名頭響亮。英國作家向來喜歡大自然,喜歡動物,這本小書我當時隨便翻翻就放下了。等我養了貓之后,我找到了一本書,多麗絲·萊辛的《特別的貓》,這一回看得津津有味。也許在文學系的講壇上,伍爾芙寫的狗,和多麗絲·萊辛寫的貓,都會占據一席之地,如果你養一只狗,不妨看看《阿弗小傳》,如果你養一只貓,不妨看看《特別的貓》。

相關閱讀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