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聯盟的歷史都是其成員相互抱怨的歷史”——丘吉爾的這句話果然沒有說錯。比照今天歐盟的情況來看,它幾乎就是準確的預言,這句話由一個英國人說出來也恰到好處:因為現在歐盟內吵得最兇、威脅要退出這個大家庭的正是英國人。
英國首相卡梅倫已公開表示,如果自己所屬的保守黨贏得下一次選舉,他將尋求從歐盟收回多項權力,并舉行全民公投決定英國是否留在歐盟——而民調顯示,答案將是YES。目前約有 50%的英國受訪者都贊成“退出歐盟”,而僅有33%的人認為還是留下來好。事實上,卡梅倫的表態正是因為屈服于這一日漸上漲的民意壓力,這位保守黨領袖原先一直忸怩著不肯表態舉行公投。盡管法德盟友為之不安,然而畢竟“All politics are local”,對卡梅倫來說,他的選民可并不在歐洲大陸上。
時值歐洲連年陷入泥潭,正需要同舟共濟之際,英國竟然第一個想要“大難臨頭各自飛”,不免讓一些歐洲政治家對這些一貫傲嬌的英國佬頗為不快。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英國人抱有這樣的看法實非偶然。
看看地圖你也能想明白這是為什么: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本就沒有連在一起。一如Douglas Gerald在《英法聯盟》中所說的:“關于英法關系,我最了解的就是中間隔著大海。”這種分隔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在心理上甚至更深。作為孤懸于大陸之外的島國,英國人幾乎不把自己視為歐洲的一部分,“歐洲”指的乃是“他們”而非“我們”。近代英國一貫自視遠離歐洲其他部分,按照英國的海洋視角,“大陸”長期以來象征著黑暗的腹地;英語中hinterland一詞因而除了“港口腹地”之意外還有“落后、窮鄉僻壤”的引申義(相比起來,海向腹地則是“foreland”)。自百年戰爭結束之后的500年間,英國仿佛一個遠遠看著另一堆人打架的大男孩,它對歐洲大陸的興趣主要在于:平衡大陸上的力量,防范出現一個能支配大陸繼而入侵英國的霸權。
這種若即若離的態度也解釋了它加入歐盟時的遲疑——同為戰后西歐的柱石,英國卻足比法德晚了23年才入伙,那還是在無數外交來往和政治調情之后。即便如此,英國國內仍有一票人滿腹怒火,仿佛當年拿破侖和希特勒武力吞并英國未遂的圖謀,如今卻被法德軸心的歐盟實現了似的。英國一份發行量很高、基調溫和的雜志《這一個英格蘭》,在其1997年夏季號上刊文悲嘆英格蘭即將永遠消失,因為“我們處于一個多年以前精心策劃的陰謀之中。它旨在創建一個容易駕馭的歐洲超級國家”,在其架構下“我們可貴的君主將被大陸上的一名總統取而代之,英國國旗將被禁用,改而掛起那面可怕的帶十二顆討厭的黃星星的藍色破旗,我們打架都不得不按照貝多芬的《歡樂頌》曲調唱起那支新的歐洲超級國家國歌……其標題的真正意思是‘再見吧,英國’。”
牢騷滿腹的英國人即便在加入歐盟之后仍像是個“內部的外人”。歐盟委員會企圖宣布英國叭兒狗為非法犬種而更偏愛“總很聽話的法國小卷毛狗”——這樣的事在英國報刊上都會被渲染為“令人震驚”的消息。至于某些使英國加入歐盟的政治家,在有些英國人看來也是“賣國賊”。他們珍愛英國的傳統遠甚于歐洲共同的遺產,珍愛英國人的身份更甚于“歐洲人”這一陌生的新身份,何況歐盟總統范龍佩又那么猥瑣——英國《每日電訊報》稱他是“遲鈍的比利時小政客”——被這樣的人代表自己,哪里比得上女王陛下?
此外還有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英國在歐盟預算中的占比僅次于德法,但得到的好處卻與付出并不相稱——話又說回來,這一定程度上也因為英國人自己:因為他們不肯加入歐元區,始終保留著英鎊。固然,在2008年歐元危機以來,當年保留英鎊已被渲染為保守黨政府最英明的決策之一。這也更令那些原本就對歐洲大陸持懷疑態度的人沾沾自喜,他們不免覺得自己之所以贏得頑固不化的名聲,只是因為自己一貫正確。
這種每到適宜時機便會回潮的“光榮孤立”思想,在心理上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單邊主義,伴隨著一定的優越感和自信——相信“我一個人過能活得更好”。這種觀念也遺傳給了美國,你把下面這段話中的“美國”替換為“英國”,差不多也適用于當下英國:“當每個國家都在和經濟衰退作斗爭的時候,當美國以外的世界越來越令人不安的時候,美國傳統式的反應又出現了,即出現了孤立主義的傾向,關上窗子,鎖上大門;尤其是不要卷進去,國內的問題已經夠多了。”(《駛向陽光燦爛的大海——美國海軍史,1775-1991》)
然而美國畢竟是更自給自足的大國,近代英國也能在歐洲之外自己建立一個海洋帝國體系,如今它卻只是一個中等國家而已,其經濟和未來更有賴于和歐洲大陸的密切聯系,那是即便退出歐盟也無法切斷的。曾有人譏諷英國患有“帝國時差綜合征”,當年的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遜評論說,英國“失去了帝國地位,卻還沒找到自己的角色”。確實,在英帝國時代,英國根本無須融入歐洲,但現在呢?不久前伊恩·布雷默提出“三角帆三國”(JIBs)的概念,指日本、以色列、英國這三個親美的國家都與本地區周邊國家摩擦不斷,無法發揮建設作用。英國如果果真割斷與歐洲大陸的聯系,其結果可能是更進一步投入美國懷抱。
到那時,它可能會得到“孤立”,但能不能得到“光榮”就不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