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這句話不僅跟幾年來跟看我專欄的讀者說,也是對之前專欄落地的雜志《城市畫報》說的。在博客留言和社交網絡中不止一次有人對我說——我還是喜歡手指蹂躪紙張的感覺,你為什么要一直唱衰雜志?
我有嗎——翻看幾年前寫的文章,確實給人留下了這個印象。但是請不要懷疑一個在雜志社供職超過8年的人對雜志的愛,當然也不要輕易錯過他的判斷。
今天再重拾這個話題,其實是因為Next Issue的App在Appstore剛剛上架。Mext Issue,全球紙媒體界都可以關注一下這家公司。它的東家囊括了五大出版巨頭康泰納仕、新聞集團、時代公司、赫斯特集團、梅里迪斯,這家公司承擔著為五大傳媒集團尋找明日生機的艱巨使命。
Next Issue的首要任務便是為紙媒體在互聯網為主導的傳播世界中尋找一個不可替代的位置。這句話看起來像病句,換個說法就是——在未來的傳播世界里,雜志或報紙的形態(tài)可能是什么樣的?
眾所周知,大部分傳統(tǒng)媒體錯過了桌上互聯網的機會(網站)。在蘋果公司用iPhone和iPad釋放了移動互聯網之后,App瞬間成為人們使用移動互聯網最受矚目的方式(其實瀏覽器目前仍是主流)。App封閉的形態(tài)、相對豐富的呈現形式,令傳統(tǒng)媒體眼前一亮,于是數萬個App在Appstore和Google Play里倔強生長。不過除了少數極優(yōu)質媒體如Financial Times、New Yorker可能大部分媒體都賺不到錢。于是Next Issue終于祭出這一招——一次購買,整月盡賞。把幾十份優(yōu)質刊物(包括Time、Wired、GQ、Vanity Fair)以9.99美元/月(高級會員為14.99美元/月)的價格打包成圖書館給賣了。
其實在5月份,Next Issue的這個App已經出現在Google Play的美國市場中。我剛剛查閱這個App的安裝數據在50-100萬之間。對擁有這么多優(yōu)質媒體的一個App來說,這不是一個很體面的數據。
我非常不看好Next Issue的這種模式,它簡直是以地壇書市的形式在運作,這不是新的模式探索,簡直是一次東家有喪關店甩賣的低劣營銷行為。支持我如此刻薄評價的有如下幾點:1、尋找內容的路徑非常遙遠,人們要穿過一個月再穿過至少3層頁面的時空才能到達一個閱讀頁面;2、它可能永遠找不到與它的優(yōu)質內容相匹配的廣告價值;3、App閱讀有自己的體例,這些優(yōu)質內容看著會又長又蠢。
雖然短期利用雜志的品牌優(yōu)勢,Next Issue有可能會賺一點錢,但對于未來,這注定是一個失敗的實驗。
……
回到本文的標題,未來雜志會有戲嗎?要解答這個問題需要我們重新思考雜志的本質是什么?大眾雜志是介于資訊(News)和書籍(Knowledge)之間的一種文本形態(tài),它以新聞和熱點事件為切入點深入報道正在發(fā)生在人類身邊的變化。透過它,你既可以了解真相,也可以在無形中學習知識。
回歸到這個定義,我可以非常確鑿地說,未來雜志絕對有戲。雖然它的存在狀態(tài)會由紙質走向比特,文本體例會因適應更嘈雜的移動環(huán)境而變,但它不會消亡,我們仍然需要一群聰明的人以專業(yè)素養(yǎng)和媒體精神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這個紛雜的世界。
?
李勞 |
?
更多李勞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