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數日前宣稱Google Play應用數量達到70萬,這個數字追平了Appstore。2007年1月9日,喬布斯在MacWorld面對臺下驚呆的觀眾高調宣布iPhone誕生;同年11月5日,Google推出了收購而來的Android,直面迎擊由硬件領域切入移動互聯網的Apple,旨在在移動互聯網領域保持自己在桌上互聯網上的領先地位。
今天來看5年前iPhone的誕生,更感覺其意義重大,遠不是重新定義手機這么簡單(Nokia不要哭泣),它重新定義了人類接入互聯網的方式。所以說iPhone是互聯網發展歷程中一個里程碑式的產品,它重新厘定了人和網絡的關系,令網絡數據激增,令人們更頻繁程度更深地使用互聯網。一句話,它打開了大網絡系統(硬件+軟件+人)往前發展的新空間。不過當年,無論是Nokia、Blackberry這些傳統手機制造商,還是微軟這樣的傳統網絡接入設備系統供應商,都沒有意識到行業變革的窗口已被5年磨一劍的喬布斯打開,他們一邊嘲笑iPhone,一邊錯失快馬跟上的機會。只有如日中天的Google察覺到業界在發生深刻的變革,迅速出手購入Android,并將其視作移動互聯網領域的重要棋子,堅定投下。
2007年是網絡發展的一個新起點,直接推動者便是iOS/iPhone和Android/Gphone(后演化為以Android為系統的各品牌智能手機)。相比iPhone長達5年的秘密開發,Android和Gphone的推出顯然要倉促很多。當時移動終端還被認作桌上設備的補充,iPhone都迎來一片質疑聲,更沒多少人看好Google基于Android的移動互聯網戰略。
之后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智能手機和Pad類移動終端成了人們接入網絡的主流終端,Gphone/Android Pad/Android與iPhone/iPad/iOS上演了一場你追我趕的雙雄熱戰。到現在,Apple占據智能手機市場超過70%的利潤,并以超過6000億美元的體量坐上全球市值最大公司的寶座;Android則占據智能手機系統超過50%的份額,應用商店數量剛剛追上Apple的Appstore,反超只是分分鐘的事。
Android是Google進入移動互聯網的關鍵突破點,它直接引發了移動互聯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疾風暴雨,高歌猛進,5年后Google收獲累累碩果,對整個業界也影響深遠。Google和Apple圍繞移動終端操作系統開打的這場世界大戰,重塑了手機廠商的生產格局(Nokia、Blackberry這些傳統巨頭隕落,三星、HTC等崛起),重塑了整個網絡接入系統的格局(由桌上終端時代的Windows和OS主導,變為今天的Android和iOS主導)。回過頭來看,這場大戰的發生是必然的。舊的生產格局及生產關系不能滿足網絡的發展時,便會有新的力量崛起,重組產業格局及生態和游戲規則。你無法洞察未來,你不作為,你尸居餐位,你會被替代。政府如此,公司也如此。
移動互聯網的第一次世界戰還沒結束,不過它的基本意義已經確立,開打的兩家公司、互聯網和用戶都是受益者。互聯網借助移動終端開了更廣闊的發展階段,用戶用更低廉的價格進行更多的網絡數據服務,推進網絡吞噬現實的偉大歷程。受害者是那些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場戰爭開始的時候自己已經基本出局的傳統手機制造商,比如Nokia、Blackberry。當然還有那些未能跟進的軟件及網絡公司,比如微軟。此一大戰,Android的積極意義也非常大,它的成功首先保證了移動互聯網沒有沒被Apple一家所控制。長遠看,雙雄格局無疑更有利于產業的發展,用戶也會是最終的受益者。
這場戰爭尚未結束,基本格局卻已經確立,大江大河已經印入眼簾。
而Android逆襲iOS的故事,再一次印證了以“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為核心的互聯網精神仍然飽滿激昂。由此我們也可以再次確信:互聯網精神不只是一個口號或結論,更是可以指導實踐的方法論和價值觀。
?
李勞 |
?
更多李勞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