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在手機上看著平淡無奇的APP到了Apple Watch上似乎變為“侵占”、“控制”、“解放”的全新狀態,Apple Watch也變為這三個關鍵詞互相博弈的擂臺。
微信-“侵占”
當庫克宣布Apple Watch誕生的那一刻,所有商家似乎又看到另一個“侵占”用戶碎片時間的好載體-Apple Watch。于是,各種為Apple Watch平臺特別訂制的APP應運而生,但是那么多App是為了“出”而“出”,還是為了“應用”而“出”?各家的操作形式與頁面,究竟是為方便用戶而來,還是為了順勢而為?先拿我們常用的Wechat在Apple Watch的展現形式上說起。
Wechat為Apple Watch設計的界面很是有趣,界面碩大的數字代表你的未讀信息數,下方顯示來信者名字,而后,你的朋友圈將被縮放至38mm-42mm等比例大小,這樣的觀賞方式你有考慮過視力的感受嗎?大家的第一感覺都是這樣的展現形式好玩,然后拿起手機繼續閱讀微信,人性的視覺習慣已經被培養成,就很難改變。
Apple Watch似乎無法在利用這些APP上占用用戶更多的時間,因為微信更好的閱讀體驗依然是在手機上面,38mm-42mm的方寸之間,你無法實現留言亦或者點贊這樣在手機上看似極其簡單有效的操作,一切需要手動完成的輸入,在你的Apple Watch上都變得異常艱難。(盡管蘋果在2015WWDC全球開發者大會上宣布,為Apple Watch升級了系統,做到可以直接輸入信息回復等功能,但是,如何回復?如何輸入?人類的手指頭真的可以在蘋果的設計下做到在方寸之地施展開來?這一切還是未知)
在侵占最常用APP-Wechat方面,倒不如向瑞士傳統制表業致敬,手表始終是看時間的載體,即便表盤玩出花去,時間的展現依然存在,分鐘、秒針、第一眼可得,對于佩戴者來說這就夠了。其實人類是很懶的,接受力和適應性經過進化和調和,已經有了自己一套節奏,什么東西用來干什么,其實消費者比設計者心里更有數,你妄想多一秒去綁架他不想失去的時間,說給你的碎片時間是多少,就是多少,這是習慣,不是能力,無需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