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面包車的鼻祖——T1
這款被稱為T1的大眾面包車就這么誕生了,它的設計融合了很多圓形的元素。大燈、轉向燈以及和比現在大眾logo大了很多倍的VW圓形標志組成了它憨態可掬但又很經典的造型。這些都不是人們能夠T1的理由,它的過目不忘是雙色車身。從車頭的用鍍鉻條做的V字領,這條線一直向后延伸形成了這款面包車的腰線,上下不同顏色成為了一種符號開啟了這款車的神路。為了保證支撐力,T1的車窗是一個個小窗戶組成的,并且環繞整個車身以保證了車內的明亮度。德國處在歐洲中部經常下雨,在天晴時候明亮的車內光線保證讓出去旅行的一家人有好的心情。
車內非常實用的內飾布局迎合了戰后德國家庭在用車方面的很多需求。合理的售價也順應了戰后德國經濟復蘇的市場環境。為了能盡善盡美,大眾曾經嘗試單塊曲線的前風擋,并能手動搖控升降的現代設計理念,但最終都由于成本過高而不得不放棄,折中采用了推拉式的設計。與現代相反,塑料的加工成本要遠高于金屬,所以T1應用了盡可能多的鍍鉻金屬件,例如整個儀表盤是整塊金屬沖壓而成,與車身連為一體。大眾萬萬沒有想到這些出于控制成本考慮的設計工藝反而在幾十年過后成為了T1經典、耐看、有品味的加分元素。
動力總成方面,T1也采用了甲殼蟲的后置后驅的設計。1.1升四缸自然吸氣發動機采用風冷式降溫,輸出19千瓦也與甲殼蟲相同。四輪鼓式剎車因為車體和車重的增加而采用了更大的尺寸。為了能讓個頭更大的T1加速更快,工程師又為T1的兩條傳動軸外側加了減速齒輪箱以求減少動力損耗。懸掛系統采用了非常先進的獨立結構,德國人的細心、精細工藝在這款車看不到的地方體現的淋漓盡致。
外形的細節上,1960年以前的大眾T1并沒有裝配傳統的轉向燈,轉向時通過位于B柱的一個燈光條擺動來提示,當時的甲殼蟲也裝備了同樣的裝置。1960年開始在車身前后裝備小圓錐形的轉向燈,1963年再次修改。大眾T1的成功不僅僅是填補了汽車市場車型上的空白,更是把多功能多用途的理念第一次帶到人們眼前,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在歐洲完善的宿營系統中,T型車可謂如魚得水。人們可以自由的開著它去想去的地方享受自己的假期。娛樂、餐飲、宿營、運輸、休假諸多元素被融合在了一起,讓一家人有一個移動的享樂空間,這種偉大的概念突破了轎車的束縛,也就難怪T1成為了面包車中一款神車。一個大“面包”,延展的空間T給了用戶太多的改造空間。其中T1、T2、T3都和著名的宿營房車公司Westfalia合作研發了宿營版的房車、賽車場上的保障車、California版代表的沖浪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