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撰文:何瑫 攝影:李瀟 視覺:梁爽
成都東郊記憶演藝中心的空氣中混雜著金屬的味道,這是幾天來斯諾克球手們在球桿頂端抹拭鎂粉所留下的印記。一位西裝革履的英國紳士混在一大群記者當中,等待2013斯諾克國際錦標賽冠軍得主的來臨。
幾分鐘后,主角出現了。看到記者群中這張熟悉而又意外的英國面孔,剛剛結束比賽的丁俊暉一臉錯愕,但還是很快認出了這個“冒牌記者”:世界臺聯主席杰森· 弗格森。一個熱烈的擁抱之后,弗格森拿起帶有某門戶網站logo的話筒,接下來的采訪,更像是他對丁俊暉的公開贊頌。
作為一項職業體育項目的掌門人,弗格森的舉動多少顯得有些出格,甚至有失威嚴。不過,考慮到當時的情境,他的舉動似乎也不難理解:當晚早些時候,丁俊暉剛剛贏得一場將近10個小時的鏖戰,一個半月間,他收獲排名賽三連冠,打出19連勝的個人職業生涯最高連勝紀錄,世界排名也隨之創下歷史新高,來到第三位。
賽后,各路媒體的褒獎聲自然接踵而來,不過,這并未讓丁俊暉本人感到太多興奮。2013年的最后一天,在回顧過去一年表現時,他舒展開自己的身體,雙手搭在沙發靠背上,搖搖頭告訴我:“最近這幾年,我已經習慣了。贏球的時候一片叫好聲,輸了又全盤否定。說到底,大多數人都是通過表面現象下結論,并不了解這項運動真正的規律。”
斯諾克音譯自Snooker,意為“阻礙、障礙”,精髓在于在努力進攻得分的同時,還要為對手制造障礙,阻擋其擊球線路。這意味著,球手必須要實現對局面的精確控制,不僅要控制臺面上的22顆球,還要控制同場競技的對手,同時避免受到對方的控制。
2013年年末到2014年年初的半個月間,我在北京三次見到丁俊暉。每次見面,他都是相同的形象:深藍色羽絨服,印著巨大字母的灰色運動褲,帶著熒光的藍色運動鞋,如果再背一個雙肩書包,幾乎和一個穿梭于教室和宿舍間的大學男生沒什么兩樣。他向我解釋這樣穿著的原因:“平時比賽太多太忙了,天天穿襯衫馬甲。好不容易年底回國休息,能輕松就輕松點。”
經過了整整一年在球場上對局面的努力控制,他的確需要暫時松弛一下緊繃的神經。對他而言,這種控制與反控制的關系不只局限在球臺之上,還存在于他與斯諾克這項運動之間——某種意義上,他與斯諾克也是一對如影隨形、互相牽制的對手。每一次獲勝,都可以理解為在雙方的制衡局面中,他暫時占了上風,而失敗,自然是斯諾克的反擊。
打完2013賽季的最后一盤球后,圣誕節前,他從英國回到北京。原意是進行短暫的休息,但不到三周的時間,還是被各種活動塞滿。新的賽季即將拉開帷幕,留給他休息調整的時間極其有限。一個天空難得放晴的下午,我們在一間茶館喝茶,茶館老板邀請他過年時再來一次,坐在他身旁的女友搖搖頭說:“那時候,他正在英國打比賽呢。”
丁俊暉已經記不清楚,上一次在國內過春節是什么時候。在英國,為了外出比賽,平均每隔一個星期,他就要當一次空中飛人。行李箱放在家門旁邊固定的位置,一根球桿、一黑一白兩身比賽服和擦得锃亮的皮鞋,再加上兩套便裝和一臺筆記本,是他每次外出打比賽的全部行頭。
盡管如此忙碌,面對新的賽季,他依然信心滿滿。回國之前,面對BBC的鏡頭,他主動說出“我是世界上最好的斯諾克球手”。對于習慣了丁俊暉內向寡言,甚至略顯自閉的狀態的球迷們而言,這樣的情形并不多見。過去一年的爆發,的確使他有底氣說出這番話——斯諾克球壇的上一個三連冠還要追溯到20年前,創造者是統治了上世紀90年代的“臺球皇帝”亨德利。
時間回到8年前,剛剛過完18歲生日的丁俊暉同樣是依靠擊敗亨德利而一夜成名。這項起源于19世紀末的運動始終為英國本土球手所壟斷,中途雖偶有外籍選手打出好成績,但均是曇花一現。直到丁俊暉的出現,才讓人們真正感知到打破壟斷的可能性。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斯諾克運動的管理者們求之不得的,丁俊暉甚至稱得上是一棵救命稻草。斯諾克賽事歷來由煙草企業贊助,2005年,歐盟的一紙禁令終結了這一局面。贊助商撤離,比賽減少,觀眾流失,六神無主的世界斯諾克協會不得不將把求救的目光投向英倫三島之外。就在此時,丁俊暉出現了。一個來自神秘東方的無名小子試圖打破英國人一百多年的漫長統治,沒有什么故事會比這個更能激起贊助商和觀眾們的興趣。弗格森從不掩飾對中國市場的期待,甚至是依賴:“因為有丁俊暉,中國毫無疑問是全球斯諾克發展最為迅猛的國家。現在,世界排名前16的球員都有中國企業的贊助。”
自那時起,丁俊暉即被視為打破英國本土統治的不二人選,同時也是斯諾克拓展全球市場的標志性人物。扮演這一符號并非輕松愉悅之事,他更愿意人們拋開各種前綴,單憑在球場上的表現來評判他。“在比賽場上,任何標簽都沒有意義,整個人的聚焦點需要完全集中在球上。摻雜一點點其他的東西,處理球時都不可能專注,你的問題就會被對手看破。”
競技場上,站在金字塔頂的角色往往個性張揚,憑借從內而外散發的霸氣震懾對手,丁俊暉在球臺前卻總是一語不發,面無表情。結合他在場下持續多年的沉默寡言,人們常常以為,這是內向孤獨的表現。但他卻告訴我,這是一種長期存在的誤讀。“在球場上,隨著局勢的變化,情緒可以說是翻江倒海。當我處理一個高難度的球的時候,我會緊張到感覺缺氧,幾乎要暈過去。但是,我必須要控制住自己的動作和表情,讓對手看不出我在想什么,這對他會構成一種壓力。”
對丁俊暉而言,這是他實現對每一顆球、每一個對手、乃至于斯諾克這項運動的控制的一種重要手段。與之類似的相互控制的關系,在劉翔、李娜等中國體育標志性人物的身上同樣存在,但對他們而言,這種關系里多多少少摻雜了一些其他力量,而非個體與項目間一對一硬碰硬的抗衡。與他們相比,或者說,與絕大多數中國運動員相比,丁俊暉的職業生涯,從一開始就與所謂的舉國體制毫無關聯,而是一條完全依靠個體奮斗的道路。
26歲的丁俊暉出生于江蘇宜興的一個小鎮。受到父親丁文鈞的默許,他在小學一年級就已接觸臺球。兩年之后,丁父在一場眾人圍觀的街頭臺球賽中因內急而暫時離場,眾人煽動之下,10歲的丁俊暉代父上陣,竟然打贏了這場比賽。自那時起,丁文鈞決定,兒子將來應以此為業。
如今,曾經的陶藝工人丁文鈞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使命,在宜興家中回歸多年前的本行,做起“丁氏紫砂壺”的生意。他告訴我,自己現在的心思都在陶藝上,關于丁俊暉打球的細節問題,他已不再過問。“人生就是這樣,到了這個階段,他已經有足夠的能力處理好自己的問題,我不會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