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個朋友在微博上發帖子,說自己剛看了《金陵十三釵》,感覺上當了,號召大家一起來罵,我回復說還沒有看,是看了再罵,還是根本不用看就跟著一起罵,就像對待中國足球那樣。他說不用那么有技術含量,跟著一起罵就得。我后來還是看了,罵得更狠。
你覺不覺得,現在大家氣性都很大,一點火星就能在網上激起千層浪,貌似群眾都特有正義感,韓寒在一次采訪中提到,要真的大家都那么有正義感,中國早不是現在的樣子了。也許人民就是有股邪火沒出發。
順便提一句:最近三年,我國每年都將財政稅收增速目標設為8%,但每年都大大超標,2009年國家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1%,2010年為21.3%,2011年前11個月就長了26.8%,這樣的增長已經遠遠超過我國GDP和人民收入增速。這組數據能為你心中的邪火找到一點依托嗎?
上月給一本時尚女刊寫了個專訪,關于芙蓉姐姐的轉型。我原來一直以為她把“不以為恥精神”當作前進動力呢,天生是個丑角,后來發現不完全是。采訪中她透露一個細節,就是有些雜志來給她拍照,沒有刻意美化或丑化,片子拿回去主編就非常不滿意,說沒有拍出芙蓉的神韻,說白了就是拍得不夠丑,還懷疑編輯被芙蓉給賄賂了。說實話如果芙蓉走在大街上,你又不知道她的身份,還是會把她歸在美女范疇的。但主編就認為這不是讀者們希望看到的芙蓉,一定要足夠的不堪,讓讀者罵出聲來才算到位,于是就選那些最顯胖、最難看瞬間的照片登出來,才算安心。
媒體本應該是除惡揚善的,那是什么樣的訴求讓他們有制造社會變相的動機。我粗略的分析下,可能是因為這社會中積蓄了足夠的恨,所以就需要有出氣筒和箭靶子,而芙蓉剛好充當了這一角色。當人們不知道恨的由來,也就無法釋懷,很可能從錯誤的管道發泄出去。舉個例子,比如一個生存壓力很大的白領,奮力地供著房貸,而她女朋友還因為沒有LV包而抱怨要分手,晚上上網解悶時看到芙蓉這么塊不知天高地厚的料,一股邪火氣往上撞,罵丫的。再比如,一個在飯館打工的女服務員,白天累了一天,也許還遭受了客人的慢待,晚上十幾個人合住一起,只好到網吧去消磨,嘿,看到芙蓉一個新造型,她覺得自己已經是混在社會最底層了,現在看到一個比自己還傻B的女人,可供她肆意謾罵,居然產生一些心理優勢。這就能解釋為什么媒體要反復報道一個他們認為是惡俗的人。《穆斯林的葬禮》中有句話我印象特深:“相互發泄是弱者之間對抗不幸的唯一辦法。”窮漢子回家打老婆就是真實寫照。
有件事我得替政府想,關于房價。比如兩個年輕人戀愛,到談婚論嫁的時候,丈母娘提出得有房,小子回家就跟媽哭,說沒房娶不著媳婦,娘從肋條上把養老的錢揪下來,這才算成了親。但是萬一家里拿不出買房的錢呢,那這段姻緣就算吹了。時間長了,滿大街曠男怨女的,那可絕對是社會不穩定因素。當年奴隸們為什么起義啊,除了吃不飽,更主要是因為沒有交配權,再加上眼見“宋思明”這幫統治階層都妻妾成群的,狠從心頭起,一著急就反了。性壓抑的能量不可低估。神馬?你想讓政府學春秋時的明君,組織男女在桑社中大規模野合,你想得倒美。
還有件事我很不理解,就是為什么中國甲A踢得那么屎,還一堆假球,居然還有那么多觀眾去現場看,自虐也犯不上看球啊。后來聽一個朋友說,到現場哪兒是去看球啊,一坐下就開罵,兩個多小時能不重樣,可以毫無技術含量地罵,看完了,不管主隊輸贏都痛快。要這么說中國男足還有存在的必要,他們真是最完美的箭靶子,下回我也去工體捧他們去。
?
鄒浩川 |
?
更多鄒浩川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