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黎》得奧斯卡后,我又在網(wǎng)上看了一遍,原來就喜歡,這次更喜歡,以后還打算看。這片子有點像西方藝術(shù)文化知識測驗,誰越有學問認得人越多。除了海明威,我對那些作家基本不知,但原來學過油畫,對巴黎畫家們?nèi)鐢?shù)家珍,看來伍迪對畢加索和達利不很欣賞,給寫得有點缺心眼。奇怪他們二次穿越時在馬克西姆餐廳怎么沒碰到梵高,他跟勞德累克可是沒少混,可能導演怕他一出來太搶戲,就定在1890左右,1890年夏天梵高剛好歇菜,不過在電影海報里還是表達了對梵高的敬意。
伍迪挺逗的,自己是知識分子,還就愛拿知識分子開涮。那個大學教授最雷,一口一個“如果我沒弄錯的話……”愛賣弄的人總是招人煩,賣弄學問都不成,引經(jīng)據(jù)典一口一個大師名字,就像二奶聚在一起列舉自己有多少個名牌大包。
不過全劇最讓我感同身受的就是主人公那種愛溜達精神,有一場戲他們從舊家具店出來,那母女倆打著傘還沒命似的往車里鉆,吉爾卻提議在小雨中散散步,太投脾氣了,要是我肯定也選擇溜達。溜達有幾個境界,分為白天溜達、雨中溜達、夜里溜達,最高境界是雨夜溜達。愛溜達的人其實是挺細膩的一票人,懂得欣賞生活的美感,尤其在歐洲的老城區(qū)里。去歐洲出差,由于時差,基本上每到一地我都要夜巡老城,同事都喜歡在酒店里悶著,我堅決不,印象較深的夜景有瑞士的盧塞恩和沙佛豪森,意大利的曼圖瓦,還有維也納及德國紐倫堡。歐洲小城比較安全,遛累了去小酒館里喝杯啤酒,是我體會人文的固定方式。巴黎有點兒大,晚上遛不敢超過11點,漫無目的地瞎遛,帶點孤獨感,同一建筑白天看和晚上看不是一個氣質(zhì),絕對是一種享受。吉爾的女朋友其實是最不解風情的一類人,實用主義,價值觀很勢力,到巴黎就知道買名牌打扮漂亮然后參加高級酒會,只覺得花了大錢的才叫享受,而吉爾就認為在有上千年積淀的石板路上閑逛才是享受,奇怪他們怎么會走到一起的。
為什么夜里遛有感覺呢?首先是戲劇化,像拉開帷幕,色彩減弱,反差加大,出現(xiàn)版畫效果。如果加上小雨,老建筑產(chǎn)生倒影,就更有畫面感。但更主要的,夜和雨都有靜街功效,過濾掉一切白天的嘈雜及人流,一座城市就為你一個人綻放,多奢侈啊,就像游泳池里就你一個人撲騰那么愜意。這道理是有一次去吳哥窟參觀時悟出的。白天,遠眺吳哥,古塔上爬滿花花綠綠的小人兒,就像爬滿蛆的一坨屎,神圣感蕩然無存。天擦黑的時候,開始從塔上轟人,整個建筑群靜下來,我沒有排隊等下塔,而是往里面猛跑,空城,大鬧天宮場景。夜幕下的吳哥巍然聳立,有一股龐大的氣勢,去掉現(xiàn)代化干擾,你只有在此時才能感受到他幾百年前的樣貌,一種和歷史的交流。就像你去采訪一位明星,如果在大庭廣眾環(huán)境,他也只能說一些禮貌而官方的屁話,只有獨對小飲,他才能聊出些真實生活。你與歐洲老城的交流,也最好排除現(xiàn)代元素的干擾。這就是為什么巴黎一過午夜才那么讓伍迪.艾倫神往。
為什么非在歐洲老城呢?很簡單,因為歐洲的石頭房子比土木結(jié)構(gòu)建筑保存時間更久,也不對,京都的建筑也是土木結(jié)構(gòu),這不也1000多年了嗎,還得看執(zhí)政官的喜好。法國政府當年不抵抗法西斯入侵,給的理由是:巴黎有上千年的積淀,屬于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不能毀在法國這一屆政府手里。很可惜,在北京已經(jīng)找不到夢回唐朝的地點了,古跡也是紅磚綠瓦的,現(xiàn)在最有古意的煽情地點還在故宮附近,路線如下,從新華門小吃街奔故宮走,配合播放曲目為《Nat king cole》西班牙語精選集,到城墻下沿護城河走,至午門前廣場逗留歇腳,向南望見天安門后身,然后過中山公園后門,一直貼城墻走,上北長街奔北海去,兩側(cè)槐樹在路中天空中交匯,路燈下也有樹蔭,到三岔口,如果徒步,右轉(zhuǎn)去景山前街,還能看見故宮正門,如果開車,就左轉(zhuǎn),在北海和中南海之間的S彎兒上死踩一腳油門,全北京最過癮的一腳油兒,再往前就是西什庫教堂,奔西四,過了街角的老新華書店,北京就結(jié)束了,阜成門都不帶玩。這是我覺得北京最可遛的路線了,夜行必須、下雨尤佳。此路線僅獻給GQ網(wǎng)絡(luò)專欄讀者,實踐就好,不可外傳,要不就很難靜街了。站在空曠的午門前,你能感受到這地方200年前有多威武。
我的夢想午夜溜達地點還包括羅馬、京都、伊斯坦布爾、布拉格、圣彼得堡……最好下雨。
?
鄒浩川 |
?
更多鄒浩川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