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日子,我的微博曾被一個頗讓人玩味的抽獎活動刷屏。某玩具商家在微博上搞年末促銷,只要轉發三名好友即可參加抽獎,獎品是某變形金剛組合體的“主體”—— 年資略深的迷友一轉念大概就可以識破這種“滿兩千減五百”式的促銷抽獎。抽到這個獎的迷友,即便不是處女座,只怕十之八九也是要把組合體余下的幾個成員補齊的。一念及此,不禁感嘆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以至于某圈內資深迷友在@三名好友的同時評論道:“如不幸抽到我請再抽一次。”明擺著調侃商家在促銷上玩的把戲。
眾多掏錢買了電影票然后又入了玩具坑的新晉變形金剛迷友,大概不會料到在模玩界,影視動漫和周邊的關系一直都是倒懸的——曾有不少高達粉拒絕承認《高達》是一部“為玩具開發的動畫”,結果被“前輩”搬出《高達創世紀》漫畫打臉——《機動戰士高達》曾一度因收視率過低而險些被砍檔,因為玩具大賣才起死回生,自那之后,便成了幫萬代社賣玩具的“超長軟廣告”,一不小心就播了36年。
其實影視動漫“淪為”玩具的廣告片一點兒也不丟臉,反而是模玩界的傳統。在動漫界擁有崇高地位的“超級機器人”始祖《鐵甲萬能俠》(又名《魔神Z 》)在策劃時,玩具商便已經想好了怎樣利用動畫來賣玩具——到動畫播出時,小朋友們已經人手一個“馬春花”(“魔神Z ”玩具的惡搞譯名)了。而資深變形金剛迷友,也無一不對G1動畫的誕生如數家珍——孩之寶先從TAKARA社引進了“微星機器人”(變形金剛的原型)玩具,為了賣玩具才投資拍攝了98集動畫片。邁克爾?貝在2011年《變3》上映后,曾發表對《變形金剛》系列心灰意冷的言論,結果急得上躥下跳的不是派拉蒙,而是孩之寶——這一系列的幕后金主究竟是誰,也就不言自明了。
至于“組合體”,更是玩具商為了賣玩具而發明的設定。80后們最早接觸的“合體機器人”大概是《星球大戰》(日版稱為《戰國魔神》)中的麥克瑞一號和麥克瑞二號,其實早在1974年,日本玩具商便首次挖到寶,創造了與“鐵甲萬能俠”齊名的“三一萬能俠”(也稱“蓋塔”機器人),首創“合體機器人”這一概念——其后的各種合體機器人玩具,“鋼鐵吉克”、“大空魔龍”、“UFO戰士”、“戰神金剛(百獸王)”、“戰國魔神”、“六神合體”…… 無一不大賣。
到了《變形金剛》時代,“合體機器人”玩具的銷售藝術早已被玩得爐火純青。“大力神”已不再像“前輩”那樣僅采用“禮盒裝”銷售,而是被拆開單賣——可謂是商人將人類的“完型心理”(人的大腦天生傾向于將有聯系的個體理解為一個整體,就好比白紙上的三個點會被大腦自動“腦補”為三角形—— 而其中一個個體的缺失會造成焦慮)和“心理錢包”(在最后的開銷之和相同的情況下,小錢比大錢、零錢比整錢更容易被花出去,因為前者的心理權重更低)利用到極致的典范——有多少迷友是先買了組合體中的一個成員,然后靠著考100分和存零花錢,慢慢將整個合體都補齊的?
于是當看到商家那條有些小狡猾的促銷時,我忽然感到膝蓋一痛——但再一轉念,商家的這點小心思也只不過是玩具業巨頭玩剩下的—— 作為下游的經銷商,這又是另一個版本的“買的沒有賣的精”了。